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大年初二,清晨的高原寒風凜冽,氣溫已降至零下20℃。在青海油田柴西北原油外輸管道中間站,吃完早飯的熊海林正在為今天的工作做準備。
“原油輸送管道經過一定時間的使用,內壁會沉積一些石蠟、凝油和其他雜質的混合物,每周都得清理一次。今天就得忙活這事兒!”

對待工作,熊海林認真幾十年如一日。熊海林供圖

柴西北原油外輸管道中間站建在一處光禿禿的山坳里,方圓百里不見植被、沒有人煙,像一座戈壁荒漠中的“孤島”。青海油田供圖
今年50歲的熊海林是個不折不扣的“油二代”,祖籍四川,從小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花土溝鎮長大。家中3個孩子,他排行老二。從小性格開朗活潑,是個樂天派。
1993年,從青海油田技工學校車鉗專業畢業后,熊海林便來到了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青海油田,成為煉油廠的一名泵工。隨后的那些年,他先后在井下作業公司、采油四廠等單位工作,修井工、采油工、司機、辦事員、隊長……無論換到哪個崗位,他都能盡職盡責地完成本職工作,成長為領導、同事眼中靠譜的熊師傅。
正如人們所了解的那樣,柴達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氣候惡劣。2019年10月1日,柴西北原油外輸管道投產,包括管道中間站在內的三座加熱場站正式運行。站內核心裝置是加熱爐,它所發揮的作用就是對管道原油進行加熱,防止原油在高原高寒的氣候條件下,在長距離管輸中冷凝、凍堵。而這些工作需要有專人駐站,確保沿線管輸的平穩、暢通。
“要不派我去吧!一來年紀大了,二來我經歷的崗位多,有經驗!”聽到消息的熊海林主動跟領導打了報告。其實,對于即將開始的新生活,他心里也沒底。
這座小站建在距離青海油田花土溝生產基地48公里外一處光禿禿的山坳里,海拔3200米,方圓百里不見植被、沒有人煙,像一座戈壁荒漠中的“孤島”。在這里駐站,日常的工作任務除了巡檢80公里輸油管道和3座加熱場站,還要定期清管道、調控場站裝置、處置問題故障。根據單位安排,熊海林每兩個月和另外一名同事輪換一次。
雖然從2011年開始就在野外工作,來之前心里多少有些準備,但駐站之初,站上艱苦的條件還是給熊海林的駐站生活帶來一些困擾。
“站上用電全靠發電機,剛來那會兒總是出故障,冬天取暖是個難題。除了座機,手機信號不好,還得去山頭找信號。”生活在“孤島”,熊海林每個周末都要開車兩小時,去采油四廠南翼山采油作業區拉運生活物資。水從花土溝拉來,一罐能用一個多月。但如今,站上的情況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現在取暖靠鍋爐,不用擔心用不了電暖器;信號滿格,晚上跟家人打打視頻方便多了;還蓋了一間淋浴室,工作一天洗個澡,舒服!”
今年,是熊海林在站上堅守的第3個春節,日程排得滿滿當當。按照通知的時間,今天早上發出的清管器下午先會到達20公里外的一號站。在這里的流程結束后,熊海林又要返回中間站,在清管器到達后完成一系列操作,等清管器到達3號站,完成規定動作后,這次清理工作就告一段落,等熊海林回到站上,預計在31日凌晨五六點左右。
“沒啥辛苦的,都習慣了!其實站上的工作挺枯燥,日復一日,干的都是那些活兒!”
熊海林還記得,管道投運第一年設備運轉不太穩定。那年冬天的一個晚上,3個加熱爐頻頻熄火,中控室的同事一來電話,他就得去重新點燃加熱爐。寒風刺骨,他在相隔20多公里的幾個場站之間來回穿梭,折騰了整整一宿。
時間久了,站上的工作漸漸步入正軌,需要處理的問題少了,熊海林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感情卻越來越深。種樹、養花、蓋大棚,昔日難尋一抹綠的戈壁荒漠,竟也在熊海林日積月累的堅持下,長出了草,開出了花,結出了辣椒、西紅柿,甚至還有玉米、向日葵。看到他在朋友圈“曬幸福”,曾打趣他“一天天瞎折騰”的同事也忍不住點了贊。
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特別是春節,總是讓人格外想念千里之外的家人。大年三十那天,熊海林做了五六個小菜,還包了頓白菜豬肉餡的餃子,就是想讓視頻那頭的家人放心,自己在站上挺好的。
說話間,臨近中午13時。煮了碗除夕夜剩的餃子,就著幾口鹵肉,熊海林吃完了午飯。收拾完碗筷,帶好工作時的裝備,便匆匆出了門。
“走了,小黑!”
跟養了多年的小狗打了聲招呼,熊海林開著皮卡車向荒漠深處駛去。宿舍里,兩只堅強的小錦鯉在魚缸中悠然自得。這便是他所熱愛的生活,也是他所堅守的“堡壘”,生活多艱亦是詩,在別人夢里的遠方,“熊海林”們用堅守編織了一幅幅生活的畫,也織就了勞動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