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民和縣第二人民醫院門前的“帳篷醫院”。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兩張照片,定格不同瞬間。一張拍攝于2023年12月,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第二人民醫院門前“帳篷醫院”,另一張則是2024年9月,修葺一新的醫院恢復往昔生機。一年前,地震突襲,這里出現了“帳篷醫院”和無數“逆行者”;一年后,它重綻光芒,繼續為當地百姓守護健康、傳遞無限希望。
12月17日,在位于官亭鎮的民和縣第二人民醫院里,前來就診的群眾秩序井然地出入。因積石山6.2級地震受損的業務用房煥然一新,唯有醫院三樓就診服務臺與墻體間那道地震導致的寬約15公分的縫隙,似在無聲訴說著曾經的驚心動魄。
“地震發生時,大家都驚恐萬分,但我們是醫生,那么多病人需要我們,我們不能怯懦和退縮。”回想起地震那一夜的可怕瞬間,民和縣第二人民醫院黨支部書記、院長賈國順眼眶泛紅,卻難掩眼神中的堅毅。

2023年12月,群眾在“帳篷醫院”就診。
地震發生后,賈國順召集所有在崗醫生,爭分奪秒將病人迅速轉移到安全區域,在那緊張的幾十分鐘內,醫院里全是“逆行者”的身影。
當時外科病房中有一位當天剛做完手術的49歲骨折患者,地震來臨時只能膽戰心驚地趴在床上。外科大夫白海英見狀,二話不說背他下了樓,安置到自己車上并打開暖氣,又跑回辦公室拿來氧氣罐給他吸氧,安頓好這邊,又去照顧其他病人。
為感謝白海英在危難時刻的救助,震后不到一個月,這位患者將一面寫有“待患者如親關懷備至 真情體現親如一家”的錦旗送到醫院。
像白海英這樣的“逆行者”當天晚上有很多,他們來不及換上鞋子,來不及換掉睡衣,就奔赴各處救助傷員。
賈國順說:“背病人下樓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醫生的職責和使命就是保證群眾的生命安全與身體健康。”
在寒冷刺骨的夜里,民和縣第二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四處奔走,短時間內將所有病人轉移到安全區域,又開始分組開展病人的轉運工作。
因醫院辦公樓受地震災害破壞無法正常使用,加上震后斷水、斷電、斷網,醫護人員立即在院前廣場設置臨時救護區,對震后前來就診的患者實施緊急救治,并用醫院及全縣衛生系統抽調的急救車將重病人有序轉運到其他醫院。
大病轉運,小病就地救治。地震那幾天停水停電,為了救助震后受傷的病人,醫護人員一刻也不停歇地搭建帳篷,設置臨時病房、簡易手術室等,還征用職工與患者家屬的私家車,夜里借用車燈照明開展救援。寒冷的冬夜里,官亭鎮四下漆黑,只有這里燈火通明,人影交錯。

2024年9月,患者在維修加固好的病房內就診。民和縣第二人民醫院供圖
地震發生后,海東市、民和縣迅速行動,安排搭建“板房醫院”,并于4月3日啟動實施總投資2800萬元的醫院門診樓附屬設施災損維修項目。
從23頂帳篷到62間板房,這個承擔著民和縣南部6個鄉鎮、周邊14萬群眾生命健康的醫療救治中心,于危難之際堅守醫者仁心,盡顯擔當本色。
但與此同時,醫院面臨著許多實際困難。
板房醫院沒有電怎么辦?沒有水怎么辦?病人上廁所難怎么解決?大家如何取暖,如何吃飯?……這些難題一個接一個地縈繞在心間。
賈國順說:“好在各項工作銜接都很順利,只要有想法和點子,這些問題溝通協調解決都不是問題。”
沒有電就聯系供電局拉電,沒有廁所就在污水檢查井新建廁所,還專門鋪設了一條通往廁所的殘疾人專用道,取暖用的爐子、煤炭也很快協調縣級部門解決了,食堂后來也搬進了帳篷,吃飯問題也不再是難題。
眾人齊心,寒冬悄然逝去。如今,走進內科住院部病房,寬敞的空間、明亮的窗戶,已經沒有了板房狹小空間里的壓抑,內科主治醫師馬其正在查房,仔細觀察患者身心狀態,詢問患者病情恢復情況。
官亭鎮先鋒村七旬患者馬女士說,她曾在“板房醫院”住過2天,現在搬到樓上的病房,房子寬、窗戶大、眼前亮,比住在板房的病床上好多了。
據了解,震后搭建的臨時帳篷醫院內,白衣天使共計接診門診患者1.1萬人次、住院患者800多人次,竭盡全力為當地患者提供便利醫療服務,照亮無數群眾的希望之光。
一年后的今天,地震之殤已漸漸淡去,驀然回首,那群“逆行者”依舊在人群中忙碌穿梭,閃耀著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