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近年來,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緊扣做強做優生態農牧業發展思路,制定出臺《玉樹市特色產業規劃》《玉樹市2021-2025年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主供區建設實施方案》,錨定“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主供區”目標,以提質、穩量、補鏈、擴輸為路徑,扎實開展“五個一萬”工程,為玉樹市產業興旺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為長期以來的支柱產業,玉樹市在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上,有哪些好做法、好經驗?成效如何?12月4日,記者專訪了玉樹市農牧和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鬧布江才。
“我們持續在提質、穩量、補鏈、擴輸上下功夫,結合傳統產業實體市場參與度不高及前端養殖鏈條‘短、缺、弱’實際,投資1.6億元實施‘玉樹牦牛’高新養殖示范基地、‘百千萬’合作社能力提升等特色主導產業龍頭項目。同時,推動國營牧場體制改革,培育高質量牦牛產業經營主體,全市生態畜牧業量可穩、質向優。”鬧布江才介紹。
有量且有質,在“中國牦牛之都”品牌影響力的加持下,玉樹市向著產業“品牌化”“高端化”進發。
“我們力求把特色產業做專做精,2021年以來,培育了3個有機品牌,10類產品通過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深化與省內外企業交流合作,持續加大‘兩品一標一證’認證力度,把牦牛藏羊種源、乳制品、黑青稞等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好。持續用好北京援玉平臺,辦好‘農文旅’結合的各項活動,以多種形式提高特色農畜產品知名度,以統一品牌引領銷售。”鬧布江才說。
利用銜接資金2640萬元,玉樹市組織實施了上拉秀鄉加橋村牦牛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和玉樹市“雙百”22個合作社建設項目,構建起“牧戶+合作社+企業+市場”的全產業鏈條,暢通銷售渠道。加強農畜產品冷鏈儲運設施建設,高水平打造玉樹市綜合物流園區,建立了快速、高效、便捷的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全產業鏈向更精、更高發展。
同時,大力推進設施農業試點建設,充分利用海拔落差大、太陽輻射強、有機肥源充足、產地環境無污染的環境資源優勢,在主城區周邊宜農地區構建玉樹市小塊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區,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鬧布江才說:“我們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通過改造設施農業基地、引進良種等有效措施,使本地蔬菜品種實現全季供應,豐富了群眾的‘菜籃子’。”
“產業興旺了,群眾生活就更有指望。”鬧布江才介紹,玉樹市縱向在市、鄉、村三級實現資源互動,橫向布局前中后三端互聯,有效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和農牧民穩定增收目標。
“以‘月月出欄’‘以獎代補’等創新試點,積極引導農牧民群眾發展生產、參與市場。同時,通過‘村企共建’、認定幫扶車間等舉措,鼓勵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高于市場價格的形式與合作社、牧戶進行精準鏈接,直接帶動約5000戶牧戶增產增收,產生效益達1500萬元以上。”鬧布江才介紹。
通過標準化生產加工、全流水線分割包裝、農產品集散批發等關鍵功能的有效發揮,有效減少了農畜產品在加工環節的損耗,進一步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農牧民群眾實現增收。
不僅如此,玉樹市積極發揮產業園區集約和共享特性,出臺“免租半年”優惠政策,吸納農畜產品加工批發、快遞物流、酒店餐飲等各類經營主體25家,帶動約150名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
“我們還通過東西部協作項目幫扶,在江蘇省建湖縣和玉樹市開設兩處特色產品銷售門店,同步搭建網絡直播帶貨平臺,有效延長線上線下商品流通鏈條,帶動20名以上農牧民群眾實現務工就業。探索建立‘全局性監管引導、市場化委托經營、參與式就業創業、多元化聯農帶農’運營管理模式,以第三方市場化運營,年承包收益達642萬元,帶動了全市62個行政村和1個移民社區村集體經濟增收。”鬧布江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