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以來,青海持續健全機制、創新舉措、優化服務,加力推進各項就業政策,著力實現以“就業穩”助推“經濟社會穩”的目標。截至10月底,全省城鎮新增就業6.1萬人,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108.97萬人次,離校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幫扶就業率85.9%。9月份,全省城鎮調查失業率5.0%,連續4個月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突出重點群體,拓寬就業渠道
“以前總覺得只有考上公務員、考上事業單位,這樣的工作才算好,在聽了孫順德學長在將自己的青春夢想融入青海新能源企業創新發展,逐步成長為企業骨干人才的就業故事分享后,我了解到民營企業不但為大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還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職業發展路徑。”青海大學應屆畢業生張偉在參加了畢業生就業創業優秀事例巡回分享交流會后,積極向省內民營企業投送簡歷,最終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向他伸出“橄欖枝”。
這是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首次在省內高校開展畢業生就業創業優秀事例巡回分享交流,4000余名畢業生通過活動受到積極就業觀念引導。為進一步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空間,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健全政策支持激勵體系,加強就業觀念引導,提升就業承載能力,開發更多有利于高校畢業生施展專業所長的就業崗位,鼓勵他們到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就業,精準拓展市場性崗位。
“當前,我省正處于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動能轉換的關鍵期,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產業對相關人才需求快速增長,我們將以打造‘青海e就業’品牌為牽引,不斷細化工作舉措,提升工作質效,為高校畢業生鋪路架橋,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進入產業鏈,不斷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同時,積極促進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依托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平臺收集省外用工崗位信息7萬余條,面向勞動者廣泛發布,公共服務機構、人力資源公司、勞務經紀人共同發力,28.87萬人次農牧民實現有組織成規模轉移就業;打造“青海拉面”“青繡”“柴達木枸杞采摘”“互助家政”等省市級勞務品牌49個,帶動農牧民就業40萬人次以上。全省24.83萬名脫貧人口實現務工就業,1.8萬名出省務工人員享受到交通補助1855萬元,實現應發盡發。
聚焦就業能力,強化技能培訓
9月12日,青海省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在西寧啟動。來自全省8個市州、省職業技工院校和黃河水電、西部礦業、大唐集團、青藏鐵路等行業企業的31支代表隊830名選手報名參賽,在新能源汽車智能化技術、機電一體化、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等45個項目進行比拼。
“青海長期以來受‘重學歷、輕技能’的思想影響,導致青年人不愿意從事技能崗位。職業技能大賽的舉辦將激勵廣大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學技能、鉆業務,讓更多技能人才成為就業市場的‘香餑餑’。”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大學生群體“賦能”,把技能的“金剛鉆”磨利,才能有效改善高校畢業生的焦慮心態,使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環境。
青海積極營造技能成才氛圍,完善待遇保障,健全激勵機制,推動各用人單位和社會評價組織自主開展社會化職業技能等級認定。目前,全省已有52家自主評價機構和第三方評價機構完成評價備案。
同時,青海積極構建終身職業培訓體系,動態調整政府補貼培訓職業工種補貼標準目錄,強化“訂單”“定向”式培訓和新招聘人員、勞動預備制培訓,不斷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職業轉換、崗位適配能力。推進職業技能改革,在青藏鐵路公司、國網電力公司開展“新八級工”試點,增設學徒工、特級技師、首席技師等職位,打破技能人才職業發展“天花板”。目前,全省高技能人才達10.06萬人。
加強信息協同一體化,提升公共就業服務
11月16日,西寧市城中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飲馬街街道辦事處舉辦“2024年城中區職引未來——大中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秋季專場暨金秋招聘月”活動,為求職者帶來了大量“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同時,聚焦規范化零工環境及便捷化數據歸集,大力推廣靈活就業群體及零散務工人員面對面匹配用工訂單模式。在這里,求職者可以通過人社微信公眾號、“藍師傅”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輕松實現“一鍵讀政策”“一鍵找活”,現場成功匹配零工訂單10個,為更多靈活就業人員鋪就了“好就業”“就好業”的康莊大道。
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不斷筑牢基層基礎,持續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質量,以“青海e就業”品牌創建工作為牽引,著力打造數字化智能就業平臺,實現用工與務工供需精準對接,促進就業與產業,就業與民生的良性互動。依托黃河流域人力資源發展協作機制、蘭西城市群建設等平臺加強崗位信息共享,開展“直播帶崗”“短視頻招聘”等活動,全年累計舉辦現場招聘活動370場,發布用工崗位信息39萬余條。
進一步構建公平友好就業環境,強化農民工工資支付協作聯動,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年內全省累計立案協調欠薪案件3739件,為2萬名勞動者追發工資2.4億元;以“真金白銀”支持企業穩定和擴大就業崗位,前三季度,通過“直補快辦”方式為156家企業兌現吸納就業社保補貼4373.4萬元。落實降低失業、工傷保險費率“直兌直達”,為4.45萬戶企業降費減負8.25億元。通過“免申即享”方式為1.89萬戶企業發放穩崗返還資金1.6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