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奇幻的燈光影像、獨特的舞美服裝、動人的故事情節……西寧市原創舞蹈詩劇《河湟》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詩情畫意的舞臺呈現贏得觀眾贊許。近日,舞蹈詩劇《河湟》沿黃河流域九省(區)的首輪巡回演出以及第十屆秦腔藝術節圓滿收官。在歷時15天、行程4500公里的巡演過程中,《河湟》所到之處引發熱烈反響。
將文化內核和精髓注入舞蹈之中
舞蹈詩劇《河湟》追尋著卡約文化、宗日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以及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絲綢南路的足跡,以河湟遺址中的舞蹈紋彩陶盆、千年面條、圓銎倒鉤銅矛等中華上下五千年間孕育出的瑰寶為線索,融入青海花兒、河湟皮影戲、青繡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髓注入舞蹈之中。
為將舞蹈詩劇《河湟》打造為一部“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優秀劇目,創排團隊以藝術精品的標準和精益求精的態度,不斷提煉拓展戲劇主題,修改提升劇目內容,開展了為期半年的打磨提升工作。一方面,深入開展歷史溯源考證,結合各方建議,將“五人舞蹈紋彩陶盆”“唐蕃古道+文成公主”和民族交流交融等西寧河湟文化最鮮明的標志和特點融入劇目內容,對劇目故事結構、音樂歌詞、舞美服裝以及藝術表現手法進行了調整優化。另一方面,全劇保留“記憶·河湟”“守望·河湟”“筑夢·河湟”以及開篇、尾聲的戲劇故事結構,優化劇目內容,更加凸顯“舞蹈紋彩陶盆”“第一碗面”、圓銎倒鉤銅矛、護羌校尉鄧訓、趙充國屯田河湟、文成公主入藏等河湟特色文化符號,呈現青海花兒、河湟皮影戲、青繡、高蹺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展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排練期間,主創團隊帶領劇組全體人員全力以赴,從細化角色塑造、解讀劇情內涵等方面狠下功夫,對演員進行技巧強化訓練,反復磨合群舞場面,不斷增強連貫性與延續性,舞蹈音樂更加符合青海地域特色和每一幕的時代背景,舞美設計更加彰顯河湟地理風貌,充分彰顯民族文化底蘊。
“我們在創作的時候,通過多次深度采風、體驗民俗、感受文化,愈發領略到河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很多人對河湟文化不了解,對我們身邊的文化不感興趣。所以,我們想通過一部舞蹈詩,反映河湟文化。”西寧藝術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河湟》出品人史紅剛說。
據悉,西寧市文化旅游廣電局以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為發展目標,深入挖掘河湟文化資源,加大文化藝術作品創作,于2021年正式啟動了以“黃河·河湟”文化為主題的藝術精品創作工程,并將該項目納入《西寧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
一劇跨千年彰顯歲月沉淀下的文化底蘊
演出現場,通過聲、光、景、劇的完美結合,憑借凝練大氣的舞臺效果、大膽創新的音樂風格以及專業精湛的舞蹈技藝,把濃郁的青海民族風情和厚重的河湟文化呈現在舞臺上,為現場觀眾和游客獻上了一場美輪美奐的舞蹈盛宴,讓觀眾和游客深刻感受到河湟地區數千年來的滄桑巨變和悲歡離合。
《河湟》以“河湟女神”順著時間的軌跡,從歷史深處緩緩走來,天與地沿著她的足跡在一番山崩地裂中拉開了距離。
《河湟》第一幕為《記憶·河湟》。講述5000多年前,記憶中彩陶上的先民們載歌載舞,刀耕火種,一碗拉面最能寬慰狩獵歸來的親人。然而一場洪水從天而降,沖走了這千年的記憶……星星火種,祭祀已去的親人,鳳凰飛去,而羽自停留。
第二幕為《守望·河湟》。講述羌人首領無弋爰劍從秦逃回河湟谷地,他將學到的先進犁地、播種、收割、打碾等農業技術,教給了青海的先民們。然而,戰爭再起,為守護家園,他再次披掛出征,母親在臨行前送的平安繡,變成了一生遺憾。夜夜噩夢恍惚就在眼前,只能將思念化作一針針繡線,祈盼兒子平安歸來。
第三幕為《筑夢·河湟》。講述唐蕃古道、茶馬互市的丹噶爾古城內商賈云集貿易興盛。跑馬幫的藏族小伙達娃與漢族姑娘尕妹一見鐘情,二人欲將宴請八方來客,舉辦一場盛大的婚禮。這里是黃河文化和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帶一路”重要的交匯點,新的生活將從這里走向未來,走向遠方……
展望《河湟》: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
為將舞蹈詩劇《河湟》打造為一部“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優秀劇目,藝術劇院以藝術精品的標準和精益求精的態度,組織主創團隊不斷提煉、拓展和深化戲劇主題,提煉每一幕的敘述主題核心,環環相扣突出河湟主題,融入湟源排燈、青繡、湟中高蹺等非遺文化,加入拉面舞、陶鼓舞、豐收舞、長桌宴等特色舞蹈,增添無弋爰劍的妻子、鄧訓、羌婦、文成公主等時代特性鮮明的人物。同時,結合時代特征和劇情結構,全面升級舞美、音樂、服裝道具等,體現了濃厚的青海本土文化以及燦爛的河湟文明。
該劇自2023年6月首演以來,連演50余場,累計觀眾人數超過5萬人次。“舞蹈詩劇《河湟》,場場爆滿,是本地近些年少有的現象。謝幕后,觀眾向演員獻完花了仍不愿離去。”這一幕,讓史紅剛頗為感慨。
來自陜西富平的觀眾魏忠海觀后表示:“不僅僅用震撼來表達,舞蹈紋彩陶盆、第一碗面、文成公主入藏等河湟特色文化符號讓整部劇目鮮活而亮眼,就像是一本活靈活現的歷史書。”
觀眾陳露說:“以舞蹈詩劇這種形式展現河湟文化很新奇,我們特別渴望看到生活的這片土地上孕育的千年河湟文化是什么樣子的,今天就看到了,很滿足。”
史紅剛說:“好的作品需要打磨,上千年的歷史要在一個小時集中體現難度很大。今后,我們將繼續打磨、修改,打造《河湟》使其成為一部‘叫得響、立得住、傳得開’的劇目,成為文化旅游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