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1月3日,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香達鎮的一家藏醫診所內,大夫尕瑪格勒身穿白大褂,正在耐心地為病人把脈問診。
“90后”尕瑪格勒從小生活在囊謙縣吉尼賽鄉,他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更確木蘭。
十年前,尕瑪格勒高中畢業,那時候的他,對未來一片迷茫。在一次義診活動中,他認識了藏醫大夫,同時也是“慈行職業技術學校”校長的更確木蘭。在和更確木蘭聊天的過程中,尕瑪格勒對藏醫產生了濃厚興趣,從此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名藏醫。
之后,在村干部的介紹下,尕瑪格勒進入了“慈行職業技術學校”,成為了更確木蘭的學生,開始接受系統的藏醫學教育。畢業后,他繼續努力深造,終于夢想成真,成為了一名藏醫。
更確木蘭說:“我的學生有很多,他們都是我的驕傲。看著他們一天天成長起來,真的非常欣慰。”
更確木蘭從小在囊謙縣的牧區長大,父母親身體不好,他常常看到他們被病痛折磨。他回憶說:“那時候,由于醫療資源匱乏,很多牧民生病后都無法得到及時治療。”
從那時候開始,更確木蘭萌生了長大當醫生的想法。
1993年,11歲的更確木蘭開始跟隨身為藏醫的舅舅學習。4年后,他作為一名旁聽生來到西藏藏醫藥大學學習,通過多年的努力,最后順利畢業。
2006年,更確木蘭放棄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毅然回到家鄉,也是從這一年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孤獨而又漫長的義診之路。
為了能給最偏遠的牧民義診,更確木蘭常常是半夜就騎馬出發。從牧民的家中到放牧的草場,只要有病人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更確木蘭的身影。多年來的無私奉獻,許多牧民早已把更確木蘭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更確木蘭說:“病人的病情耽誤不起,特別是在牧區,老百姓普遍都是堅持不了了,才會想辦法找醫生,所以我必須做到隨叫隨到。”
久而久之,更確木蘭發現了一個問題,“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單打獨斗沒辦法解決牧區看病難的問題。只有培養一支留得下、用的上的鄉村藏醫隊伍,才是當務之急,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2011年,更確木蘭行動起來,開辦了藏醫培訓班、藏醫人才學校。起步總是伴著艱辛,沒有器材,他就自費購買了一些桌椅和黑板,沒有場地,他就為學生們露天教學。
“每天都有困難,每天都在挑戰困難。這條路是我自愿選擇的,抱怨沒有意義,只有堅持才有出路。”更確木蘭說。
很快,更確木蘭的事情得到了囊謙縣委、縣政府的關注,學校不僅籌到了更多資金,而且在教育部門完成登記注冊,“囊謙縣慈行職業技術學校”正式創立。
2021年,在玉樹州委州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學校正式更名為“玉樹州藏醫藥職業學校”,成為玉樹州第一所公益性民辦職業技術學校。
經過多年的努力,如今的玉樹州藏醫藥職業學校占地3.4萬平方米,學校硬件設施齊全,實行全免費教學,已培養畢業生646人,他們有的成為了村醫,有的成為了教師。在更確才仁的幫助下,這些孩子在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使藏醫藥文化也得以很好地傳承。
更確木蘭驕傲地說:“因為我們學校教學質量好,升學率高,而且不收學費,不少偏遠牧區的孩子都慕名而來。不少孩子通過努力學習再次考入青海大學藏醫學院、西藏藏醫藥大學、甘肅衛生職業學院等,畢業后都成為了服務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的主力軍。”
18年堅守,更確木蘭將自己的心血全部傾注于藏醫藥文化,他的付出讓藏醫藥文化得到傳承,讓更多孩子改變了命運。
藏醫藥職業學校中職3班的學生尕松東周說:“在這里學習已經第三年了,學校環境好,老師非常負責。我會珍惜這個機會,努力學習,將來深入基層,幫助更多的人。”
如今,更確木蘭雖然是校長,但他依然堅持在教育一線。只要有時間,他還是會帶著學生上山采藥、上實踐課,盡全力為孩子們教授藏醫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