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金秋十月,走進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總堡鄉,露天種植的20公頃大蔥郁郁蔥蔥,連片成方,長勢喜人。蔥田里,村民們正忙著挖蔥、整理、捆扎、搬運裝車,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
種植大戶李宗國說,總堡鄉地理和氣候優勢得天獨厚,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種植大蔥,家家戶戶都在種植,這里產的大蔥皮薄味香,素有“總堡蔥十里香”的美譽,很受市場歡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的“總堡蔥”已經成為民和縣名優特新農產品之一,品質優良,蔥白直長,莖粗肉厚,質地細膩,耐貯藏、耐運輸,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及硫、磷、鐵等多種礦物質元素,是絕佳的調味品,享譽省內外。
李宗國說,2017年,他在自家后院種植大蔥,因管理到位,產量達到750多千克,當時大蔥價格比較好,每千克大蔥能賣到4元,除去成本增收了1000元,遠遠高于種植小麥、油菜的產值。
2017年,李宗國成立了民和虹梅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村民的土地,吸納村民務工,按照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發展,種植大蔥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2024年,他流轉了8公頃土地種植大蔥,平均畝產達到2500多千克,今年大蔥價格好于往年,每千克大蔥能賣到4.8元,畝均增收3000元,大蔥除了銷往省內市場外,還遠銷新疆、西藏、甘肅等省區。
“2022年,總堡鄉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立足當地特有的資源稟賦和地理優勢,結合“一村一品”產業項目,在總堡村、臺爾哇等村種植了53.3公頃大蔥,帶動80多戶20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總堡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雷超說。
“以前挖過蟲草,摘過棉花,路途遙遠,又苦又累,還掙不了多少錢,F在好了,在家門口的合作社務工,一天能掙100元,一天一結。”總堡村村民劉存梅高興地說。
2024年,總堡鄉在臺爾哇、總堡等村集中連片種植大蔥20公頃,打造了總堡蔥“一村一品”特色優勢產業基地。總堡鄉積極爭取鄉村產業發展項目,配套建設了900余平方米的保鮮庫,加工蔥葉、紅甜菜,延伸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
雷超說,總堡鄉將利用當地氣候優勢,緊盯大蔥品牌,做大做強做精大蔥產業,計劃集中連片種植66.67公頃大蔥,努力走出一條以“總堡蔥”為主的特色品牌農業金鏈條,讓總堡大蔥成為當地群眾鼓起腰包的“致富蔥”。
近年來,民和縣推進以優質設施果蔬為主導的現代設施農業,打造具有民和特色的高原生態綠色品牌,使設施農業產業由注重規模發展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以特色產業振興拎穩百姓的“菜籃子”“果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