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金秋十月,正是牛羊膘肥體壯的時節。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夏日哈鎮夏塔拉村的牦牛養殖基地,一股青草香撲鼻而來,耳畔傳來牦牛此起彼伏的叫聲,一頭頭毛色黝黑發亮的牦牛在新建的牛舍里或站或躺,悠然自得,幾名基地的社員正在給牦牛添加飼草、打掃牛舍。
牦牛是高原優勢畜種之一,夏塔拉村人少地廣,一直以飼養牦牛為業。“村里的大多數養殖戶各養各的,沒有固定的銷售渠道,缺乏專業的養殖技術指導,導致牦牛的繁育率和成活率都相對較低。村民收入不斷降低,不僅打擊了養殖戶的積極性,還使得村集體經濟增長緩慢。”夏塔拉村黨支部書記趙有才說。
意識到發展瓶頸,在上級黨委的支持和指導下,夏塔拉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積極探索發展路徑,共同商討出破局之法,即通過抱團取暖的方式發展高效養殖。在村“兩委”的積極組織下,部分養殖戶前往海西州農牧產業較發達地區進行實地觀摩學習,經過實地考察和共同商議,夏塔拉村決定建立養殖基地,整合廣大村民力量發展規模化養殖。
2022年,夏塔拉村爭取到中央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80萬元,用于建設規模化、專業化養殖場。2023年,該項目建設完工,四棟占地2327.24平方米的牛棚拔地而起,這里可同時養殖1000頭牦牛,并為牦牛配備了一個占地2419.2平方米的室外運動場。

趙有才介紹,為了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養殖基地內部建設占地200平方米的堆糞棚和占地50平方米的無害化處理池各一座,通過無公害處理,將牦牛的糞便變成有機肥,用于土地施肥、莊稼種植,這種“糞肥還田、綜合利用、循環發展”的養殖模式達到節約種植成本和碳中和的目的,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
“剛開始村里大部分養殖戶還在觀望,考慮到這個問題,我迅速和村‘兩委’班子商量,決定采取‘干部先行、黨員帶頭’的模式,讓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加入養殖基地,通過示范帶動,逐漸打消村里養殖戶的顧慮。”趙有才說。
為了把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養殖基地采取“村委會協助管理+合作農戶分散領養+基地集中養殖”的經營模式,將養殖大棚通過出租方式租賃給養殖大戶收取租金,村集體經濟年均增長了8萬至12萬元。同時,養殖基地吸納村里的零散養殖戶,進行“統一消毒、統一防疫、統一管理”的“三統一”科學高效養殖,帶動村內養殖戶走上分戶領養和集體養殖的“兩條腿”路子。
今年3月,在夏塔拉村黨員干部的帶頭和宣傳下,養殖基地成功吸納8戶養殖戶牦牛405頭,將它們都搬進了基地里的“新家”。
“村書記一連跑了好幾趟,那時我還有些猶豫,但看到村里的黨員干部帶頭加入養殖基地,我還有什么不放心的。于是,我一口氣把家里的牦牛全部投到了養殖基地。現在,有養殖基地幫我養牛,如果牦牛得了病,基地還會請獸醫站的大夫為牦牛看病,牦牛的膘每個月往上漲,我是省心省時又省力。”養殖戶蘆光明喜笑顏開地說。
同時,夏塔拉村還按照就近原則,不斷加強基地與周邊群眾的聯系,通過提供就業崗位,讓留在村里的勞動力也有一定收入。如今,基地帶動村里4人就業,全村126戶425人輻射受益,聯農帶農機制作用發揮明顯。“村里有了產業就是好,自己在家門口就可以務工增加收入,還不耽誤家里的農活,平均收入也比以前多了2000多元。”村民李占海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哞、哞、哞……”夏塔拉村養殖基地里時不時地傳來一陣陣悠長的牛叫聲。夏塔拉村把牦牛養殖產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科學養殖、資源循環、生態發展”的現代化畜牧業發展新模式,做優做強牦牛養殖產業,拓寬了農戶增收渠道,村集體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壯大,繪就了一幅“牛”氣沖天的鄉村振興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