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10月6日,走進日月山景區,沿著石階小道一路前行,一排排售貨亭整齊擺放,藏銀手工、民族工藝品、牦牛酸奶等商品應有盡有。游客穿梭于售貨亭間,挑選心儀的商品和美食,一派熱鬧景象。
“過來挑、過來選,純手工打造藏銀首飾……”“自家做的牦牛酸奶,營養價值高、品質好,快來嘗嘗……”日月山景區經營戶曹正花將自己12平方米的售貨亭打理得井井有條,藏銀手工藝品、藏式披肩、帽子、藏式文創產品等分門別類地擺放在小小的空間里。在她的正前方,一個簡易的架子上還擺放著酸奶等特色美食。每次有客人詢問,曹正花都會熱情地回答。
曹正花自2015年開始在日月山賣貨,經歷了日月山景區管理從粗放到精細化的歷程,而今年是她經營得最舒心的一年。
今年來,湟源縣日月藏族鄉利用東西部協作資金,在日月山景區增設融入茶馬互市、藏族文化等特色元素的鋼結構售貨亭35個,帶動農戶32戶,增加村民就業崗位54個。曹正花就是售貨亭的經營戶之一。同時,結合實際分片區劃定景區、村級責任區域,明確安保、應急、衛生、矛盾糾紛等相關責任,旅游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旅游活力持續釋放。
對比過去的經營經驗,曹正花頗為感慨:“以前管理粗放,售貨亭樣式各異,沒有統一的、規范的、成文的管理制度。現在好了,所有售貨亭統一標識、統一管理,經營人員也統一服裝,管理機制更健全了,經營戶間的關系也更融洽了。”

為推動日月山景區與售貨亭商戶的溝通交流,今年,湟源縣從壓實屬地鄉鎮監督責任、行業部門主管責任兩個方面發力,督促屬地鄉黨委和村“兩委”成員與商戶組成日月山景區商戶管理委員會,通過進一步完善架構、規范管理,暢通了景區經營戶與景區的溝通橋梁,景區運營管理不斷專業化、規范化、精細化,切實為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
日月藏族鄉黨委書記朱生海告訴記者:“由鄉黨委鄉政府和兔爾干村黨支部牽頭,將日月山景區攤位規范劃分為8個銷售點,其中26個攤位按期更換點位,每4個為一組輪流在不同段點售賣商品,切實為經營戶提供平等售賣環境。”
“售貨亭帶給日月山景區的變化,我最有發言權!”景區經理郝毅說,“全面規范景區購物場所和村民自主經營攤位,形成了質量有保證、價格有依據、涉旅投訴有態度、服務有保障的管理長效機制,景區管理治理更有力,群眾經營更有序,同頻發展的夙愿也更圓滿了。”
為了提升游客體驗感,景區還設置了白牦牛騎行隊,將騎行人員劃分4組,輪流換地從業,并統一購買意外傷害險,為游客騎行提供安全保障,讓游客放心體驗、暢心游玩。
售賣民族特色手工藝品,組建白牦牛騎行隊,在景區內務工……當地群眾利用旅游資源在景區內實現95人就業,一年下來人均有3萬多元的收益,兔爾干村集體經濟每年收益12.5萬元,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捧上了“致富碗”。
“千萬不要小看我們的售貨亭,這不僅是農民致富增收的窗口,更是提升景區經營能力和服務水平的探索,是我們在日月山用‘小切口’撬動‘大旅游’的‘金鑰匙’。”望著日月山上的售貨亭,朱生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