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金秋時節,地處青海省腹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迎來秋收季,田間一派繁忙的收割景象。
9月中旬開始,隨著收割機轟鳴聲響起,尕朵鄉的青稞開始收割。收割機穿梭在青稞地里,在農機手的熟練操作下,一簇簇飽滿的青稞瞬間被卷入機器內,收割、剝離、粉碎麥稈一氣呵成。緊接著,牧民們頂著烈日,開上拖拉機,開始運輸、晾曬工作。看著飽滿的青稞粒從收割機管道傾瀉而下,村民們臉上難掩豐收的喜悅。
“現在的種地模式,不僅提高了糧食的產量,還有效解決了人力問題,機器收割成為常態。牧民們還能外出務工,增加收入來源。”尕朵鄉卓木齊村村民才文多加說,原來種田,每家每戶都要投入勞動力,秋收需要全村人出動20多天才能干完,現在機械化后兩天左右就能收完。
近年來,稱多縣各鄉鎮按照“村黨支部引領+集體經濟代管+合作社種植+群眾參與”的經營模式種植農作物,盤活了村集體經濟,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程度,激發了鄉村活力。種植過程中,秋糧作物生長進入關鍵時期,鄉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利用田間課堂和信息化手段,從收割、儲存、晾曬等方面給予技術指導,全方位為農民豐收提供技術保障服務。
“今年,我們鄉共種植各類農作物4400畝,一周之內將完成全部收割工作。”尕朵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索昂扎西說,秋收開始后,鄉黨委和政府積極組織人員,做好農機間相互調度,合理安排不同區域間作業時效,加快收割進度,擴大機收面積。目前,全鄉投入秋收的聯合收割機18臺,機械化收獲面積達95%以上。
同樣的“豐”景,也在拉布鄉展現。寬闊的燕麥田中,伴隨著聯合收割機的隆隆聲,機器齒輪所過之處,成熟的燕麥盡入機器“腹中”。幾個來回,一塊半畝多寬的燕麥田就收割完畢。
機械收割后的麥田里,農戶拿著布袋撿拾田間的青稞、燕麥。
“收割機節省了不少勞動力……”田坎邊上,當地村民旺嘉看著旁邊堆得滿滿當當的一捆捆燕麥飼草垛,麻利地搬運,笑容燦爛。
今年,拉布鄉依托通天河沿線的獨特地理位置和氣候優勢,種植了黑青稞、土豆、燕麥等多種經濟作物,面積達6800畝,各類農作物產量有1400余噸,不僅填滿了全鄉農牧民群眾的“糧倉子”、豐富了“菜籃子”,還通過出售鼓起了他們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