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朋與魏文龍測量太空南瓜的直徑。 郭靚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暑期,位于西寧市湟中區田家寨鎮的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迎來旅游高峰,市民游客不僅在這里游覽田園風光、體驗鄉趣鄉俗,更慕名而來領略超大南瓜的神奇,盡享農業科技的魅力。
“這南瓜究竟有多大?”
胡小朋神秘地笑著說:“走,帶你去瞧瞧。”
胡小朋是青海省西寧市湟中區003號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的站長,常年來,他與站員秉持為民的目標、科技的屬性、特派的特色,深入田間地頭,引進優良品種,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依托專業優勢開展科普宣講和實用技術培訓。一個電話、一聲招呼,只要農牧民有需要,他們便會立馬入戶提供服務保障。他們是農牧民眼中的“田專家、土秀才”,更是“致富能手”,為廣袤的鄉村大地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記者跟隨胡小朋探訪千紫緣太空南瓜種植大棚,眼前黃澄澄、大個頭的太空南瓜令人大開眼界。“太空南瓜通過航天搭載、空間誘變、生物技術、農業育種技術等集成創新培育而成,顏色鮮艷、營養豐富,是觀賞與食用的佳品。”話音未落,只見胡小朋已經一頭扎進溫室大棚的南瓜地里。
“上周過來,發現葉片上有白色粉末,經過診斷,確定感染了白粉病。我們立馬采取相應的綠色防治措施,科學用藥。這周來檢查一下防治效果。”胡小朋使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葉片表面和背面,時不時和另一位隨行的科技特派員魏文龍以及大棚管理員交流此次科學有效的防治經驗和做法。
千紫緣兩個太空南瓜種植大棚,近10個大南瓜,胡小朋和魏文龍挨個查看它們的長勢、色澤、品相,每查完一個,便拿出卷尺測量大南瓜的直徑和周長。“最大的南瓜直徑達到70厘米,小一點的直徑也有58厘米了。今年的南瓜差不多長到140多斤等大南瓜再成熟一些,就可以搬出去向大家展示了。”
本以為觀賞類的太空植物會難以照護,殊不知,采摘類的農產品更需要付出心血。“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十分保活才保險。這些番茄、黃瓜、辣椒、火焰參不僅長在溫室大棚里,更長在我心里。”胡小朋操著一口接地氣的陜普話,樸實地絮叨著他對千紫緣的牽掛。
“夏末初秋是病蟲害的高發期,要做好防治與管理,增強番茄的抗病能力;得趕緊給辣椒整枝打杈了,不然會影響后期產量……”胡小朋和魏文龍鉆完番茄棚又鉆黃瓜棚,最后又到辣椒地,對根、莖、葉、花、果實全株進行目測、分析、判斷、指導,并督促大棚管理員做好田間管理。
“提高采摘產量和質量的關鍵在于科學管理和技術革新。我們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的作用,對農產品的光溫調控、綠色防控、土壤健康等各個環節開展科技服務,防患于未然,才能保證采摘的農產品品質好、口感佳、收益高。”胡小朋說。
千紫緣作為航天蔬菜科技創新示范區,已建成田園觀賞區、鄉趣體驗區、種植示范區、科普教育區以及青海首個太空植物博覽園,形成集“現代農業、科研應用、文化旅游、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科技生態綠色樂園。為發展壯大千紫緣特色產業體系提供科技支撐,湟中區003號科技特派員工作站2023年建成了青海省湟中區千紫緣農業科技小院,是青海省首批認定的科技小院。
千紫緣農業科技小院搭建起合作交流的橋梁,通過農業技術指導、人才培訓、技術品種引進、科技成果轉換等方式,精準對接千紫緣所需,讓更多成熟實用的農業技術成果在千紫緣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前幾年,我們種了一棚小甜瓜,由于不了解農業技術,不知道葉片會感染白粉病,如果不及時科學防治,會迅速傳播并覆蓋整個溫棚,最后導致甜瓜顆粒無收。自從有了科技小院,我們對建設田園綜合體越來越有底氣。”青海千紫緣農牧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曉鵬說:“胡老師每周都過來,宣傳科技政策、解決技術難題,推動農業新技術、新成果不斷轉化成生產效能,賦能千紫緣農業科技品牌提檔升級。”
“接下來,我們將在千紫緣引進靈芝種植。靈芝作為一種珍貴的中藥材,不僅有較高的藥用價值,還可以作為盆景用來觀賞,備受市場青睞。”胡小朋充滿信心:“千紫緣農業科技小院積極開展特色作物航天育種、優新品種引種、特色蔬菜現代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創新鄉土人才培育模式,以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千紫緣鄉村旅游‘騰飛’。”
近年來,青海省科技廳精準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總體部署和加快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重大要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持續創新科技特派員組織形式和服務模式,著力打造“政府引導、市場驅動、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青海科技特派員工作升級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作出系統部署,是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的關鍵舉措。”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苗希春表示:“青海在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穩定服務的基礎上,增加鄉土人才培養、研究生培訓基地等功能,建成對地域特色產業示范引領作用明顯、鄉村科技人員培養成效顯著,形成利益共同體的科技小院。通過不斷升級演進,增強服務效能,拓寬服務范圍,優化創新創業生態,不斷激發科技特派員技術推廣、技能培訓、產業帶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