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記者 李娜 報道)一條柏油路連通山下和山上,一條索道架起了鄉村振興之路,土特產走出深山,景區小木屋搖身一變成了農特產小集市,周邊農村庭院變成了農家院,大批游客慕名而來……如今,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照壁山景區所在的麻蓮鄉,旅游業發展越發興旺起來。
近年來,門源縣麻蓮鄉搶抓“農體文旅商”融合發展機遇,依托鄉域內的照壁山景區,通過積極爭取財政銜接資金,實施了照壁山景區客運架空索道項目,全線共921.41米,線路高差186.8米,共設6組吊廂,每組由3個6人吊廂組成,并配套相應的附屬設施。索道以游客中心為起點,游客乘坐索道徐徐登頂,360度盡攬云海日出、照壁凝翠、長河落日、照壁山月、南山雪霽、花海臥虹等照壁奇觀和縣城全貌,全方位、多角度領略照壁山的獨特魅力,并輻射周邊特色鄉村,帶動周邊群眾致富,也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該項目總投資2400萬元,分別為麻蓮鄉白崖溝、下麻蓮、包哈圖3個脫貧村財政銜接資金各800萬元。索道項目于2021年開工建設,歷時兩年建設完工,以委托運營的方式,由青海浩云旅游文化開發有限公司負責管理運營,索道歸村集體所有,每年每村村集體經濟可增加收入40萬元。這也是麻蓮鄉通過照壁山景區+索道,打造‘點上出彩’帶動鄉村振興‘全面開花’的縮影。”麻蓮鄉黨委書記劉芝強說道。
索道帶來的巨大人流量,不僅使得村民們在家門口紛紛創了業,也讓更多的村民參與到了鄉村振興事業中來。
麻蓮鄉瓜拉村的馬軍良就是其中之一,充分利用家中閑置房屋辦起了農家樂,將農家土特產擺上餐桌,實現了增收致富。如今看到絡繹不絕的游客前來品嘗,他的臉上不由地揚起了笑意……
除馬軍良等在家門口實現創業之外,在照壁山景區短期務工的也有不少群眾。據景區負責人介紹,目前,麻蓮鄉35名群眾在景區短期務工,其中脫貧勞動力18人,人均可實現收入7000余元。
麻蓮鄉的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折射著一個地區發展的脈絡。近年來,門源縣堅持將村集體經濟發展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盤子中,通過制定《門源縣村集體經濟鞏固提優“五年行動”實施方案》《門源縣村集體經濟產業指導目錄》等措施,采取“多元化”發展模式,立足優勢產業,打造了千頭牦牛、萬只藏羊養殖基地、北山鄉大泉村良種繁育基地、浩門鎮小沙溝村集約化種植等村集體產業項目,以及香菇種植、西門塔爾牛養殖、白牦牛養殖、林麝養殖等特色養殖項目。同時,依托聚陽溝、魚兒山、崗什卡雪峰等優質旅游資源,深入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及其配套產業,著力打造了百里油菜花海景區·紅山(1314)觀景臺、泉口鎮旱臺村房車營地、仙米鄉大莊村水上樂園、門源縣雪峰生態牧場等鄉村旅游項目,進一步提升村集體“造血”功能,實現了多元化發展路徑。2023年,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3810.19萬元,村均收益突破2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