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記者 包拓業 報道)在青藏高原的壯麗畫卷中,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其獨特的魅力和輝煌的成就,成為了新時代中國民族地區發展的璀璨明珠。8月8日,海西州慶祝建州七十周年,回顧了七十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取得的輝煌成就,展望了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
七十年來,海西州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創業,拼搏進取,推動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荒涼的戈壁灘到現代化的工業基地,從單一的農牧業經濟到多元化的產業結構,海西州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發展的深刻內涵。
這七十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海西生動實踐的七十年,是海西經濟實力極大增強的七十年,是海西各族人民生活極大改善的七十年,是海西社會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的七十年。海西各族人民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海西,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奮勇前進!

海西州是全國唯一的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區域面積30.09萬平方公里。州域主體為全國四大盆地之一的柴達木盆地。七十年來,海西各族兒女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戰勝各種風險挑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成就。2023年,海西地區生產總值828.1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76399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10元、城鎮化率78.77%,均位居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第一位。
廣袤無垠的柴達木盆地,是全國四大盆地之一,孕育著無限生機與希望。近年來,海西州委、州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引領,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鹽湖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產業蓬勃發展,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在海西大地徐徐展開。
在海西,鹽湖不僅是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更是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這里匯聚了110家鹽湖資源開發利用企業,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1家,產品種類70余種。鉀肥、純堿、碳酸鋰等主要產品產量穩步增長,海西州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鉀肥、鹽湖鋰鹽生產基地和重要的純堿、鎂系原材料基地。隨著“穩定鉀、提升鋰、突破鎂、開發鈉、培育硼、加強稀散元素綜合高效利用”發展思路的深入實施,海西鹽湖產業正向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

依托得天獨厚的太陽能、風能等資源優勢,海西州積極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已將“柴達木沙漠基地”列為全國重要風光基地,規劃新建新能源6000萬千瓦,4條對外特高壓外送通道工程正加速推進。截至2023年底,海西州清潔能源裝機規模1880.6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34%,為青海乃至全國的能源結構優化和綠色發展貢獻了海西力量。
在海西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著獨特的生態旅游資源。近年來,海西州依托賽什騰山等天文觀測基地和豐富的自然風光,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全州累計接待游客超過400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00億元大關。冷湖世界級天文觀測研究基地的建成投用更是為海西增添了新的科技旅游亮點,吸引著國內外眾多天文愛好者和游客前來探秘。
在農業領域,海西州聚焦綠色本底發展特色優勢產品,深入推進“12345”產業振興總體布局。通過園區化、融合化、綠色化、特色化、數字化的發展路徑,海西州全力打造生態優良、特色鮮明、國內外知名的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2023年全州第一產業增加值突破50億元大關,增幅位居全省首位,見證了海西州鄉村振興戰略的顯著成效。

自2010年浙江省正式開展對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工作以來,兩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首批援青干部的到來,開啟了兩地攜手奮進的壯麗征程。在援青工作的有力推動下,海西州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海西州的跨越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展望未來,海西州將以建州七十周年為新起點,高舉改革開放的偉大旗幟,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著力推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更大進展,全力創造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光輝業績,為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青海篇章發揮海西支撐作用、作出海西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