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五月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麻多鄉,貼伏于地面的高原墊狀點地梅已換上新裝,一朵朵小花探出了頭。
5月20日,巴顏村牧民迎來一個喜訊——一對健康可愛的“雙胞胎”牦牛犢降生了!這是今年巴顏村通過牦牛人工授精技術產下的第18、19頭牦牛,標志著曲麻萊縣牦牛人工授精技術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談起這對“雙胞胎”的到來,巴顏村書記尼瑪扎西難掩激動的心情,他說:“在過去,牦牛的繁殖效率一直較低,每頭母牦牛每年只能產下一頭小牛犢,且受高海拔和極端天氣的影響,死亡率和流產率較高,極大地限制了牦牛養殖產業的發展。如今,得益于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小牛犢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今天這對‘雙胞胎’的到來,使村里的牧民對今后的牦牛繁育養殖更加充滿希望。”
時間回到2023年7月,麻多鄉巴顏村牧場開展“牦牛人工授精”技術試點工作,人工授精牦牛達到1000多頭。“這次試點對巴顏村來說是一次嘗試,更是一次機遇。經過村兩委商量,從村集體合作社里的1200頭牦牛選出100頭身體健壯、年齡合適的母牛進行試驗,其余的900頭則從全村牧民家中篩選。”鄉黨委書記萬鐵練說。
面對難得的機會,不少牧民卻抱著觀望態度,不愿意主動參與。家住巴顏村一社的牧戶伊保說:“我們放了一輩子的牛,從來沒試過這樣的繁育方式,如果失敗了,意味著我們家這一年就產不了小牛,對于我們牧民來說就是一年沒有了收入,這樣的風險我們承擔不起。”
“大家放心,這次試點項目是鄉上從曲麻萊縣農牧和科技局主動爭取來的,用的是最好的野牦牛種質資源,后期還有工作人員上門服務,大家要有信心……”面對牧民的質疑,村兩委班子非常理解,大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越來越多的牧民拿出自家最好的純色母牦牛,接受牦牛人工授精。
今天20頭,明天50頭,很快人工授精的1000頭牦牛指標全部完成。此后,麻多鄉獸醫站的工作人員不定期主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術、送信心到全鄉各個牧場,與牧民群眾共同交流探討良種繁育、疫病預防、冬季補飼等問題,并積極帶動當地牧民群眾學習相關知識,增強牧民群眾的養殖繁育技能。
“人工授精技術的推廣,打破了傳統的自然交配方式,確保牦牛在最佳時期進行配種,科學的手段極大提高了受孕率和仔畜成活率,而且降低了疫病傳播的風險。我們還實施了‘黑色化’‘野血化’工程,進行遺傳優化,有計劃、有組織地淘汰不符合標準的畜種,從而培育出具有更好生產性能、更強抗病能力、更優食用品質的良種牦牛,并采取‘春牧冬補’的方式,在傳統放牧的基礎上加強冬季補飼,最大限度保障牦牛健康生長。”麻多鄉獸醫站站長多杰東智說。
五月以來,隨著一頭頭健康、健壯的純色小牦牛呱呱落地,牧民終于喜笑顏開。伊保說:“這人工授精生出來的小牦牛真漂亮,賣出去的價格一定好。”
牦牛人工授精技術在巴顏村成功開展,為麻多鄉的生態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力。說起今后的發展,萬鐵練信心滿滿:“我們牽好‘牛鼻子’、念好‘牛字經’、走好‘牛路子’,把發展特色畜牧業作為牧民增收的出發點和著力點,以‘黨建+合作社+牧戶’的發展模式,努力把優勢放大、把短板補齊、把品質做優、把品牌做響,走好牦牛產業發展之路,帶動全鄉牧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