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6月4日,《2023年青海省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2023年全省地表水水質整體優良,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水質保持穩定,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6%,聲環境質量和輻射環境質量整體良好,生態環境狀況總體穩定,主要污染物總量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目標任務。年內未發生重大及以上等級突發環境事件。
◆水環境
根據對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及黑河、柴達木內陸河、青海湖流域99個國省控水質監測斷面監測,35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為100%,青海湖體2個國控監測斷面水質保持自然狀態,62個地表水省控監測斷面達到或優于三類比例為98.4%。其中,長江干流、黃河干流、瀾滄江干流、黑河干流境內水質達到二類,水質狀況優。柴達木內陸河流域水質達到二類及以上,水質狀況優。湟水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達到三類及以上,水質狀況優良。
全省48個在用縣級及以上城市(鎮)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保持穩定。27個國家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考核點位水質狀況保持穩定。
◆環境空氣
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6.6%。環境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濃度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一級標準,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濃度達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二級標準。全省10個酸雨監測點單次降水pH值在5.92-8.87之間,未出現酸性降水。
◆聲環境
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區域環境噪聲總體水平等級為“較好”及以上,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均為“好”。西寧、海東、海西、海南、海北、玉樹、果洛、黃南各類功能區晝間達標率分別為96.7%、98.4%、95.2%、100%、100%、100%、100%、100%,夜間達標率分別為93.3%、95.3%、100%、95.7%、97.2%、100%、100%、100%。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生態質量類型以“二類”為主,生態質量變化基本穩定。三江源區、青海湖流域和祁連山等重點生態區生態系統格局、生態質量保持穩定。
全省實施減排工程134項,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減排量分別為4014噸、843噸、2376噸、492噸,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減排目標任務。
【相關新聞】天藍水清 大美青海舒展秀美畫卷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我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從嚴從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問題整改,全方位推進重點舉措落實,全省生態環境質量在較高水平上持續改善,美麗青海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淘汰高排放老舊車14871輛
有序推進重點區域燃煤設施淘汰和清潔化改造進程,加強原煤散燒整治,淘汰燃煤小鍋爐144臺537.39蒸噸,完成燃氣鍋爐低氮改造205臺1552蒸噸,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散煤14.2萬戶。狠抓施工場地規范化作業,提高道路保潔作業標準,嚴格渣土車運輸監管,加強裸露地揚塵管理等。穩妥有序推進工業企業深度治理,遏制“散亂污”企業反彈。加強柴油貨車、非道路移動機械及成品油全鏈條監管,持續推進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的柴油和燃氣貨車淘汰,淘汰高排放老舊車14871輛。
一類水質斷面數量同比增加31%
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完成西寧市第三污水處理廠擴能、第六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等工程建設,小峽橋、邊墻村斷面水質達到Ⅲ類及以上。完成國家要求的13條重點流域入河(湖)排污口“查、測、溯、治”年度任務和省定81條(個)河湖排污口排查工作。積極推進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工作,維護農牧區群眾飲水安全。持續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行動,城市建成區初步實現黑臭問題“長治久清”。全省一類水質斷面數量同比增加31%,省域長江流域水生態評估結果優秀。
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
壓茬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持續推進青海慶華煤化公司等3個土壤污染源頭管控重大工程實施。建立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并實行動態管理,對112家重點監管單位土壤隱患排查“回頭看”,全省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完成全省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西寧、海北、黃南3個市州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開展重點區域地下水風險管控和修復,全面完成縣級及以上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
一體推進全省各類督察問題整改
中央第五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我省開展第三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督察期間,累計向我省移交32批共1192件信訪舉報件,截至2023年底,已辦結877件、階段性辦結315件。2022年黃河警示片反映的11項問題已整改完成8項。省級例行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完成率72%。繼續開展黃河“體檢”專項行動,2023年黃河“體檢”整改進度為60%。
首創監察監督和監管協同機制
在全國首創紀檢監察監督和生態環境監管貫通協同機制,召開紀檢監察監督和生態環境監管貫通協同機制會商研判會,移送問題線索12件,強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實。持續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出動執法檢查人員26396人次,檢查企業9836家,查處違法企業330家,行政處罰312起,罰款4460.79萬元,實施四個配套辦法案件28件,行政拘留22人。公開曝光6起生態環境督察執法典型案例,形成警示震懾。
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性增長
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完成6批次261處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疑似重點問題線索核查,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8個重點問題已整改36個。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退出礦業權恢復治理驗收順利完結。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意見落實,野生動植物種群得到恢復性增長。開展青海湖、隆寶、大通北川河源區、孟達以及柴達木梭梭林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成效評估。
完成85家省級重點企業環境信用評價
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全省啟動并完成42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常態化推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全省52家新、改(擴)建企業通過競買或協議轉讓方式獲取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指標。推進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和信息披露,對85家省級重點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并將結果同步推送至信用中國(青海)平臺,推動評價結果應用。建成運行青海省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平臺,全省446家企業按要求完成環境信息依法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