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時評 黨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創 視頻 省委文件 新聞 政務 旅游 生態 體育 專題 圖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藏文網
 
站內檢索   
您當前的位置 : 青海新聞網青海文化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十
來源:青海日報
作者:陶 然
發布時間:2024-06-02 07:37:22
編輯:王易
1717278649403

  喬應菊制作的《唐蕃古道》堆繡作品。

1717278672403

  母女共同傳承湟中堆繡。受訪者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5月20日,西寧市湟中區的喬應菊堆繡工作室里,喬應菊正在一邊創作新的文創產品,一邊指導學員制作最新的堆繡訂單。

  喬應菊是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陳列室,胸針、堆繡筆記本、吉祥八寶珍稀動物擺件……整齊地陳列著。喬應菊一一拂過這些堆繡代表作,講述每一件作品里藏著的精巧設計。走到一幅名為《唐蕃古道》的作品前,喬應菊停下腳步:“這幅作品創作于2018年,取材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故事,長7米、寬90公分,是耗時長、受國內外關注與認可的一件作品。”

  湟中堆繡技藝的獨特魅力在于高純度色彩對比調和帶來的視覺感受,更在于其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湟中堆繡藝術是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與塔爾寺的壁畫、酥油花同負盛名,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湟中堆繡最初由刺繡藝術發展而來,是漢藏文化融合的藝術產物,它的內容和形式獨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精湛,是藏族工藝美術的主要形式之一。

  “堆繡有400多年歷史,堆繡藝術品具有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神態逼真、生動活潑的特點,是青海寶貴的文化遺產。”年逾花甲的喬應菊,多年來致力于傳承發展湟中堆繡技藝,推動民族文化瑰寶登上國際舞臺。

  喬應菊從小喜愛藝術,涉獵工筆畫、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1991年開始,在學習湟中堆繡技藝和繡法的過程中,她一方面傳承傳統藏傳堆繡唐卡的技藝,另一方面拓展了堆繡的題材空間,用堆繡技藝呈現中國古典文學、花鳥景觀以及青海地方民俗和民族人物等,形成了特有的堆繡造型和配色視角,制作出《仕女圖》《大觀園》《彩云追月》等堆繡作品,她帶著這些作品去過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收獲了不少國外“粉絲”。

  在喬應菊看來,湟中堆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百年的文化。于是,她決定創辦工作室,以非遺傳承促進產業發展,帶動非遺人才培養。

  “堆繡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非常細膩的手藝,剪、貼、堆、染等工序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片絲緞的疊加都是手工完成,沒有機器可以替代。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需要我們一代接著一代傳承好。”

  20多年來,喬應菊先后招收近千名學員,其中不乏殘疾人。張淑貞就是其中一位,她隨喬應菊學習5年后,成為工作室的管理員,負責驗收繡娘的繡品。至今,喬應菊已培訓100多名殘疾人,幫助12名殘疾人居家就業。

  喬應菊的女兒柳晴雯,受母親熏陶,從小喜愛湟中堆繡。2017年,柳晴雯和母親創辦湟中錦繡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專注于湟中堆繡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

  柳晴雯說:“在守住傳統手藝精髓的前提下,創新是非遺傳承的必經之路,要緊跟時代需求,利用網絡平臺,捕捉消費群體的變化趨勢。在這一點上,我和母親剛好可以互補。”

  柳晴雯跟隨母親系統學習堆繡技藝的同時,廣泛收集傳統紋樣、整理資料,于2019年建立數據庫,對1000多幅堆繡傳統圖樣進行數字化保護。同年,以“公司+工坊+農戶”的模式在上五莊鎮成立堆繡工坊,幫助100多名繡娘通過專業技能培訓,實現指尖藝術向指尖經濟的轉化。

  2021年,柳晴雯組建堆繡創意研發團隊,邀請武漢理工大學、青海省博物館等單位產學研合作,研發出120件以堆繡為元素的文創產品,不斷探索文創賦能文旅的路徑。

  不同于母親以往單純的制作、銷售產品,柳晴雯開通網上銷售渠道,借助自媒體平臺推廣堆繡制作技藝,通過服務、體驗以及展覽、演出等非遺融合項目,讓傳統技藝走進大眾生活。

  柳晴雯著力培養“精工繡娘-創意繡娘-普工繡娘”的人才梯隊,讓老藝人更專注傳統技藝,年輕藝人嘗試創新,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也因此柳晴雯入選西寧市“引才聚才555計劃”培養人才,成為湟中堆繡西寧市代表性傳承人。

  湟中堆繡在兩代人的傳與承之間,講述著兩代人關于文化的執著與守護、自信與求索的故事。

推薦閱讀
省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陳剛主持
陳剛在省委社會工作部、省信訪局調研
青海西寧:城鄉學生“手拉手” 共慶六一兒童節
尖扎:紅領巾愛祖國·爭當愛家鄉的新時代好隊員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許可信息
關于6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典型問題的通報
青海海東:民和中川的特殊“六一”兒童節
西寧市水井巷小學:慶六一 集市義賣
24H熱點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
5.2億元!青海省下達資金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五屆昌耀詩歌獎終評結果出爐
青海湖“同寶山杯”第八屆拉伊大賽在都蘭開賽
【文化中國行】隆務河之變
特色文創,賦能青海文旅高質量發展 ——第二十屆中...
央視《三餐四季》正式拍攝進入倒計時
【文化中國行】祁喜春:讓非遺傳承活起來
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上黃南亮“絕活”“百鶴...
央視《三餐四季》將通過空鏡展示西寧城市風貌
熱點圖片
開開心心過“六一”
開開心心過“六一”
青海海東:民和中川的特殊“六一”兒童節
青海海東:民和中川...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疾風知勁草 破浪再前行——前4月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運行分析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攜手津門故里 跨越山海相約——青海赴天津市宣傳推介暨項目招商活動見聞
攜手津門故里 跨越山...
【祖國好 家鄉美】播撒希望的種子
【祖國好 家鄉美】播...
【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高質量發展調研行】生態注“顏” 產業提“價”——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樣板系列調研之六
【新時代 新征程 新...
筑夢紅領巾 爭做好隊員——青海省慶!傲弧眹H兒童節暨新隊員入隊儀式省級示范活動見聞
筑夢紅領巾 爭做好隊...
青海西寧:廢舊車站變露營基地 湟源“巧改善用”助力鄉村游
青海西寧:廢舊車站...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青海省互聯網新聞中心主辦  版權所有:青海新聞網
未經青海新聞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聞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3120170001 青ICP備19000163號 青公網安備 63010302000199號
 
img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毕盗袌蟮乐

青海日報
2024-06-02 07:3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二維碼查看全文
img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img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十

青海日報
2024-06-02 07:37
青海門戶 主流媒體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或發送給朋友、保存圖片

【文化中國行】母女匠心 織就錦繡路——“非遺在青海”系列報道之十

  • 2024-06-02 07:37:22
  • 來源:青海日報
1717278649403

  喬應菊制作的《唐蕃古道》堆繡作品。

1717278672403

  母女共同傳承湟中堆繡。受訪者供圖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5月20日,西寧市湟中區的喬應菊堆繡工作室里,喬應菊正在一邊創作新的文創產品,一邊指導學員制作最新的堆繡訂單。

  喬應菊是青海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湟中堆繡代表性傳承人。走進陳列室,胸針、堆繡筆記本、吉祥八寶珍稀動物擺件……整齊地陳列著。喬應菊一一拂過這些堆繡代表作,講述每一件作品里藏著的精巧設計。走到一幅名為《唐蕃古道》的作品前,喬應菊停下腳步:“這幅作品創作于2018年,取材于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故事,長7米、寬90公分,是耗時長、受國內外關注與認可的一件作品。”

  湟中堆繡技藝的獨特魅力在于高純度色彩對比調和帶來的視覺感受,更在于其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湟中堆繡藝術是塔爾寺“藝術三絕”之一,與塔爾寺的壁畫、酥油花同負盛名,2008年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湟中堆繡最初由刺繡藝術發展而來,是漢藏文化融合的藝術產物,它的內容和形式獨具青海地方特色,加上其制作技法精湛,是藏族工藝美術的主要形式之一。

  “堆繡有400多年歷史,堆繡藝術品具有色彩艷麗、層次分明、神態逼真、生動活潑的特點,是青海寶貴的文化遺產。”年逾花甲的喬應菊,多年來致力于傳承發展湟中堆繡技藝,推動民族文化瑰寶登上國際舞臺。

  喬應菊從小喜愛藝術,涉獵工筆畫、刺繡、剪紙等民間藝術。1991年開始,在學習湟中堆繡技藝和繡法的過程中,她一方面傳承傳統藏傳堆繡唐卡的技藝,另一方面拓展了堆繡的題材空間,用堆繡技藝呈現中國古典文學、花鳥景觀以及青海地方民俗和民族人物等,形成了特有的堆繡造型和配色視角,制作出《仕女圖》《大觀園》《彩云追月》等堆繡作品,她帶著這些作品去過荷蘭、德國、比利時等國家,收獲了不少國外“粉絲”。

  在喬應菊看來,湟中堆繡不僅是手藝,更是傳承百年的文化。于是,她決定創辦工作室,以非遺傳承促進產業發展,帶動非遺人才培養。

  “堆繡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非常細膩的手藝,剪、貼、堆、染等工序一步都不能少,而且每一片絲緞的疊加都是手工完成,沒有機器可以替代。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需要我們一代接著一代傳承好。”

  20多年來,喬應菊先后招收近千名學員,其中不乏殘疾人。張淑貞就是其中一位,她隨喬應菊學習5年后,成為工作室的管理員,負責驗收繡娘的繡品。至今,喬應菊已培訓100多名殘疾人,幫助12名殘疾人居家就業。

  喬應菊的女兒柳晴雯,受母親熏陶,從小喜愛湟中堆繡。2017年,柳晴雯和母親創辦湟中錦繡軒藝術傳播有限公司,專注于湟中堆繡的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

  柳晴雯說:“在守住傳統手藝精髓的前提下,創新是非遺傳承的必經之路,要緊跟時代需求,利用網絡平臺,捕捉消費群體的變化趨勢。在這一點上,我和母親剛好可以互補。”

  柳晴雯跟隨母親系統學習堆繡技藝的同時,廣泛收集傳統紋樣、整理資料,于2019年建立數據庫,對1000多幅堆繡傳統圖樣進行數字化保護。同年,以“公司+工坊+農戶”的模式在上五莊鎮成立堆繡工坊,幫助100多名繡娘通過專業技能培訓,實現指尖藝術向指尖經濟的轉化。

  2021年,柳晴雯組建堆繡創意研發團隊,邀請武漢理工大學、青海省博物館等單位產學研合作,研發出120件以堆繡為元素的文創產品,不斷探索文創賦能文旅的路徑。

  不同于母親以往單純的制作、銷售產品,柳晴雯開通網上銷售渠道,借助自媒體平臺推廣堆繡制作技藝,通過服務、體驗以及展覽、演出等非遺融合項目,讓傳統技藝走進大眾生活。

  柳晴雯著力培養“精工繡娘-創意繡娘-普工繡娘”的人才梯隊,讓老藝人更專注傳統技藝,年輕藝人嘗試創新,加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也因此柳晴雯入選西寧市“引才聚才555計劃”培養人才,成為湟中堆繡西寧市代表性傳承人。

  湟中堆繡在兩代人的傳與承之間,講述著兩代人關于文化的執著與守護、自信與求索的故事。

作者 陶 然
編輯:王易
青海新聞網版權所有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蜜桃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 人妻系列AV无码专区| 免费人妻无码不卡中文字幕系| a最新无码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伊人久久综合中文成人网| 亚洲AV无码码潮喷在线观看|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大地资源中文第三页|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中文字幕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虚拟VR | 亚洲av无码精品网站|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17|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r▽|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中文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狠狠干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国产色爽免费无码视频| 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国产情品久久|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成人中文综合|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无码中文字幕|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亚洲JIZZJIZZ中国少妇中文 |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未满小14洗澡无码视频网站|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日韩亚洲欧美中文高清|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99国产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