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青海,名字中雖帶了一個‘海’字,但它卻沒有海。可是,這并不妨礙青海成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三文魚產地。”2023年,隨著《你不知道的中國好物》紀錄片正式上線,青海三文魚火速出圈,成為令國民驚嘆的中國好物,也使青海被稱為“中國三文魚之鄉”。
三文魚因肉美脂香、營養豐富,被國際美食界譽為“魚中之王”。近幾年,國產三文魚養殖不斷發力,國際市場占有率日漸提升。其中,來自青藏高原的龍羊峽三文魚(虹鱒)異軍突起,占據了國產三文魚的“半壁江山”,為青海建設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作出積極貢獻。
那么,為什么青海沒有海,卻能成為中國三文魚之鄉?青海三文魚何以能代表中國三文魚出口歐亞地區國家?我們說,這樣的實力,還要從青海的龍羊峽談起。

中國三文魚之鄉——龍羊峽
龍羊峽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西北部,“龍羊”藏語意為險峻的溝谷。龍羊峽水電站依峽谷而建,其水庫海拔2600米,水域面積383平方公里,全年水溫12攝氏度左右,平均水深64米,有5米以上透明水體,常年不封凍,自然無污染,自然條件優渥,是高原冷水魚(虹鱒)生長的絕佳環境。
在龍羊峽水庫平湖區,水面上有數個大大的圓圈,這些大圓圈就是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洋知鮮)設置的高原冷水魚類養殖水箱。據介紹,養殖網箱面積約200畝(1畝≈0.0667公頃),年產量約1.5萬噸。
作為國產三文魚龍頭企業,目前龍洋知鮮已建成集孵化、育苗、養殖、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初步形成沿黃流域冷水魚適度發展產業帶,擁有智能化管理及先進生產線,實現規;、標準化、數智化、品牌化、國際化經營。
一條魚,從打撈、回廠清洗,到加工、出廠、發運只需兩小時。“從2008年開始,龍洋知鮮堅持對標世界一流標準,積極引進先進設備技術,如數字化投喂系統、水下數智科技、5G基站、現代冷水魚屠宰生產線、碼垛機器人等,并配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魚內臟輸送帶、生產包裝線等設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羅方介紹,先進的生產設備不僅把產量提了上來,也讓三文魚的品質更加穩定可靠。
一直以來,龍洋知鮮的三文魚生產堅持嚴格的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每批次都進行抽檢,并率先推出三文魚預冷技術、臭氧消毒等創新理念,獲得ASC、BAP4星國際雙認證,每尾三文魚的產品品質均高于國家標準。且龍羊峽三文魚因肉質、紋理、口感和大西洋鮭極其相似,在國際上素有淡水三文魚之稱。
由于零售終端和線上銷售的高速發展,加之冷水養殖效益不斷提升,以及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和政策的不斷支持,國內三文魚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加工三文魚、壽司、三文魚即食餐和冷凍三文魚等消費趨勢明顯。
2023年8月,龍羊峽三文魚深加工建設項目落成,青海探索國產三文魚預制菜和精深加工產業開始邁入新階段。目前,龍羊峽三文魚在國產三文魚市場占據絕對優勢,銷售渠道覆蓋“北、上、廣、深”等40個省市,外貿出口產品均以高于國家標準線銷往海外,讓越來越多的國外客戶體驗到了高品質的中國三文魚。尤其在俄羅斯、韓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龍羊峽三文魚已具有一定知名度。
今年4月底,世界三大漁業博覽盛會之一的全球水產品博覽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舉行,作為國產三文魚之一,青海龍羊峽三文魚位列其中。在此次博覽會上,青海特色的冰鮮三文魚刺身、香草三文魚、煙熏三文魚等三文魚產品憑借高品質特性大放異彩,獲得廣大參展客戶和合作伙伴的認可。
在羅方看來,之所以有在“全球水產品博覽會”上與全球友商同臺“比拼”的底氣,就是基于青海三文魚優質的養殖環境、先進的養殖和加工技術,以及優良的品質。
“三文魚是一條國際化的商品魚,公司在緊緊抓住國際市場機遇的同時,也必將面臨更大的市場競爭。因此,如何進一步突出企業和產品的優勢,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做的功課。2023年,在原出口冷凍產品基礎上,我們首次增加冰鮮產品出口,以滿足更多市場和客戶需求。未來,龍洋知鮮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迎接全球市場挑戰。”羅方說。

科技投入助力青海三文魚產業發展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飲食健康和營養平衡的愈加重視,三文魚消費市場呈現出巨大增長潛力。但是,三文魚的銷售價格仍然是制約消費者為其買單的第一因素。
“三文魚‘身價不菲’的最主要原因是,育種制種技術的空白和依賴進口飼料帶來的成本走高。”在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李長忠看來,只有構建穩定、安全、自主可控的苗種和飼料供應鏈,進而實現國產優質苗種、餌料自給自足,為冷水魚養殖產業全面可持續發展做好技術儲備,才能讓三文魚價格降下來。
2023年8月,青海大學“三倍體虹鱒營養調控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開發了國產高效高品質飼料,使養殖飼料成本較國外商業飼料降低21%,對平抑冷水魚產業飼料市場價格、引領產業發展方向作用明顯。與此同時,項目還研究了三倍體虹鱒蛋白質和脂肪的需要量,填補了青藏高原養殖條件下三倍體虹鱒蛋白質和脂肪需求方面的空白。
“魚飼料不同于家禽家畜飼料,它的加工工藝復雜精細,工藝要求也高。我們依據統一國際標準,除了宏觀上評價虹鱒在飼喂不同配方飼料后的肌肉、肝臟、生長速度變化等,還要通過分子、細胞生物學等方面的檢測進行機制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李長忠告訴記者,項目自主研發的中、大規格三倍體虹鱒飼料已經在青海省內進行示范推廣,養殖虹鱒6.3萬尾,養殖效果明顯優于國產商業飼料,與國外商業飼料在成活率、生長速度、飼料利用等方面無明顯差異。
據了解,全國冷水魚養殖區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東北和西北地區,西北地區主要有青海、甘肅和新疆三省區。如今,青海省冷水魚養殖產業發展在全國已占領制高點。
“最明顯的優勢是經濟效益的提升。按照‘十四五’期間青海省冷水魚年產量3.5萬噸計算,需養殖110萬尾魚,需要6.44萬噸飼料。如果全部飼料按照進口價格1.2萬元/噸計算,所需飼料費用7.7億元,自主研發飼料降低成本21%,對促進青海省乃至全國冷水魚養殖產業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李長忠表示,項目研究成果使青海冷水魚養殖業的價格競爭優勢非常明顯。同時,項目形成的營養精準供給、品質提升和降本環保等技術為青海冷水魚養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為青海乃至全國冷水魚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數據支撐。
“接下來,就是要整合產業資源,進一步加大規;品N技術和研發高品質三文魚膨化飼料的核心技術攻關,重點開展三倍體虹鱒育種制種技術研發,不斷減少對進口苗種、飼料的依賴,最終實現優質苗種和飼料的自給自足。”李長忠說。
2023年11月,由青海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承擔的“高原冷水魚養殖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項目通過驗收,該項目的實施為青海省冷水魚養殖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同時,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青海省首次搭建了“三文魚”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系統和品種及虹鱒源性成分的檢測與鑒別體系,為青海三文魚品牌走向國內外市場提供了堅實的食品安全和質量保障,為把青海三文魚打造成為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的拳頭產品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同年,青海龍羊峽三文魚成為第19屆杭州亞運會官方供應商,代表中國三文魚向世界展示了其品牌實力。“能夠通過嚴苛標準和層層把關成為亞運會官方供應商,說明龍羊峽三文魚在嚴謹的全產業鏈創新技術管理及高品質高要求嚴控下,實實在在做到了讓老百姓放心,是真正質優的中國三文魚品牌。”羅方表示,公司著力于產學研深度融合,積極開展“育繁推”一體化應用基礎研究,聯合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長效機制,在飼料營養學、疾病控制學、疫病疫苗、育苗育種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申請并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4項,制定企業標準5項。

向綠色高質量發展鏗鏘邁進
自2008年起,青海依靠得天獨厚的冷水資源大力發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冷水養殖,主養三倍體虹鱒魚,兼養池沼公魚、河蟹等少量其他水產品,按照“最嚴格的養殖容量控制、最嚴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最嚴格的水產品質量監管”要求,合理開發利用黃河冷水資源,不斷加強水產健康養殖技術和裝備水平,創新養殖方式,逐步建立了以三倍體虹鱒魚養殖為主體的沿黃冷水魚產業帶。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全省鮭鱒魚網箱養殖場發展到27家,養殖面積38.3萬㎡,虹鱒魚產量從2010年的500多噸發展到現階段的近1.5萬噸,產值從不足1000萬元發展到4億多元。2023年,全省水產品產量近1.9萬噸,其中鮭鱒魚近1.5萬噸,占到全國鮭鱒魚產量的37.7%,成為全國最重要的鮭鱒魚網箱養殖基地。
為深度挖掘冷水魚產業發展潛力,推動其綠色高質量發展,青海省農業農村部門結合全國大力推廣陸基養殖模式這一契機,總結提煉了適合全省冷水魚產業發展的陸基工廠化循環水、陸基循環水+網箱、陸基養殖+外塘凈化、陸基循環水特種養殖等4種養殖模式,為初步建立陸基魚苗、陸基幼魚和網箱成魚接力養殖,降低疫病死亡率、規避泄洪風險、縮短養殖周期,深挖養殖潛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圍繞水產養殖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相繼實施水產綠色養殖技術推廣、養殖漁業執法檢查,養殖投入品監管以及水產疫病防控省級抽檢,加強對水產養殖活動的規范,青海省水產品連續多年獸藥殘留抽檢合格率100%。
為了改變魚苗苗種全部依賴進口的現狀,青海省相關部門與中國水科院黑龍江所合作開展三倍體發眼卵制種技術攻關,力爭實現三倍體苗種制種本地化,青海凱特威德生態漁業有限公司和龍洋知鮮(青海)股份有限公司2家水產苗種場入選2023年度農業農村部無規定水生動物疫病苗種場。
此外,青海省先后出臺鮭鱒魚產業發展“四十二條”指導意見、生物安全“雙十”規定、生態環境保護“六項”要求,對現有的252口大型深水網箱全部配備糞污收集裝置和吸污工船,定期移動網箱位置,降低對水體環境影響,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投資4000萬元實施青海省重大科技專項“高原冷水魚養殖技術研發與集成示范”,首次建立高原條件下虹鱒養殖的現代漁業技術標準體系,成功引進熟化和集成創新高原條件下工廠化循環水、池塘工程化循環水和集裝箱式循環水等3種陸基養殖模式,建立6個現代漁業養殖示范點。
為不斷提升青海省冷水魚產業知名度,還積極成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冷水魚研究中心和農業農村部冷水魚重點實驗室,持續開展冷水魚產業宏觀政策、發展模式、主推技術等研究,以更前沿的姿態助推青海省“四地”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