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源地毯工作人員檢查紗線。祁曉軍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3月28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2025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名單,我省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青海仁俊熱貢藝術有限責任公司、互助金盤繡土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分別依托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加牙藏族織毯技藝、熱貢藝術、土族盤繡入選。
近日,在互助土族自治縣丹麻鎮青繡工坊里,身著土族服飾的繡娘圍坐在一起,配線、穿針、起針,在繡娘們的手中,一朵朵“太陽花”綻放在指尖。看見有的繡娘對針法的運用不太熟練,國家級非遺項目土族盤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發秀便上前指導,回答繡娘們的問題。
像這樣的青繡就業工坊,在互助縣有30余家。互助縣金盤繡公司對青繡就業工坊開展網格化管理,通過統一發放訂單,統一回收繡品,再發往各個銷售點售賣,增加繡娘們的收入。工坊還通過定期舉辦刺繡培訓,從青繡配色、圖案繪制等方面提升繡娘們的技能。
在圣源地毯集團有限公司的地毯織造車間內,經線、緯線的精巧交織間,一幅幅做工精美、構思精妙的地毯,從西寧走向國內外。這里的藏毯,緊跟時代步伐,走出了國際范兒。
從青繡到熱貢藝術,在一代代非遺手藝人的堅守、探索、創新中,這些歲月沉淀下的非遺穿越時空,煥發出新氣象。在青海仁俊熱貢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年輕的畫師從各地專程前來學習唐卡繪畫技藝。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熱貢藝術的傳承團隊中,古老的藝術在活態傳承中煥發著新生機。
近年來,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保護和系統保護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各地通過采取多種保護方式,在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非遺傳承人群研培,非遺數字化保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非遺就業工坊建設,青繡品牌打造提升等方面支持、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非遺保護工作,形成了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的格局。文化和旅游部將在企業培育、人才培養、資源對接、項目服務、品牌推廣等方面對示范基地予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