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2023年,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青海。
“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青海的實踐”專題宣介會開幕,大美青海向世界推介。
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共話萬物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青海勇擔國家公園省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使命擔當。
青海隆寶灘列入國家重要濕地,這是繼青海湖鳥島、扎陵湖、鄂陵湖之后青海省第四處國家重要濕地。
……
2023年青海以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切實擔負起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綠色發展底色更加厚實。
邁上新征程,青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讓高原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
時代樣板:自然保護地體系
國家公園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制度創新。青海全面推動國家公園建設提質升級,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成為地域特色鮮明的極地國家公園。
依托國家公園,青海省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新體系。2023年,青海成功舉辦第二屆國家公園論壇,國家公園占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的75.7%,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國土面積39.18%。
構建自然保護地新體系離不開世代居住在國家公園內的牧民群眾。卓瑪加是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一名生態管護員,2023年卓瑪加在一次巡護中拍攝到成群的野牦牛讓他興奮不已。
卓瑪加所在的多秀村是三江源國家公園核心區,村內區域有豐富的濕地、高寒草甸等自然資源,是藏羚羊、野牦牛、白唇鹿等20余種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卓瑪加每次外出巡護都會帶著視如珍寶的相機,看到草場上的藏羚羊、雪豹、棕熊,會沿著它們行走的路線詳細觀察,了解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行走路線。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管護員構建起國家公園生態系統的保護網絡,強化了對重要自然生態系統、自然遺跡、自然景觀和瀕危物種種群的保護。
自然保護地新體系對于筑牢全球生態安全屏障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青海以國家公園統籌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空間布局,創新運行管理機制,探索國家公園群現代化治理體系,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新模式。
促進生態保護同民生改善相結合,形成共建良好生態、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環長效機制;建立共享共建機制,基本構建以國家公園群為基礎的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空間格局……未來可期,青海將穩步推進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整合交叉重疊保護地,歸并優化相鄰保護地。預計到2025年,青海在全國率先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綠色高地:生態治理修復
青海地處三江源頭,每年向下游輸送清潔水逾600億立方米,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壓力疊加,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趨勢愈發明顯,近60年青海氣溫增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1.5倍,江河源區冰川退縮15%——20%,三江源地區黑土灘仍有442萬公頃,水土流失面積16.11萬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積1894.78萬公頃。
生態治理修復成本上升,難度增加。
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被譽為“千湖之縣”,境內鄂陵湖、扎陵湖是國際重要濕地。過去,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黃河流域比較嚴重的環境問題。
大自然向黃河源頭的生態環境敲響警鐘!2000年左右,瑪多縣迎難而上,開展了一系列生態治理項目,草原禁牧、黑土灘治理、生態移民……2005年開始,從國家層面開始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黃河源生態環境逐步改善。
舉全省之力,分區域、按類型、劃重點,推進生態治理修復。
三江源地區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為主體,加強草原生態保護,對中度以上草地進行差別化恢復治理。
祁連山南麓以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建設為重點,完成木里礦區以及祁連山南麓青海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
泛共和盆地生態圈開展黃河干流區、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加強“三灘”荒漠化治理。
柴達木荒漠生態區以實施柴達木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為重點,推進荒漠自然生態系統、綠洲農業生態系統、城鎮生態系統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
河湟谷地生態治理區加大湟水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水生態環境治理,穩固水源涵養能力,構建河湟谷地生態共同體。
青海重要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區退化趨勢得到遏制,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增強,長江干流、黃河干流、瀾滄江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Ⅱ類及以上,湟水河出省斷面年均水質保持Ⅲ類及以上。
創新典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青海始終堅持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協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構建全域保護和系統治理新格局。
今年74歲的桑福達加家住玉樹州雜多縣扎青鄉地青村,這里是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的核心區,被稱之為“雪豹之鄉”。
桑福達加曾經遇見過很多難忘的場景,雪豹捕食巖羊,野生動物受傷,發現捕獵野生動物的陷阱。
2019年初,桑福達加的兒子江多巡護途中發現一只巖羊陷在深深的積雪中無法動彈,江多將巖羊救回家中,用剩余不多的飼草料喂養,一個月后,冰雪消融,才將巖羊放歸自然。桑福達加告訴記者,牧民救助野生動物是一種本能,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一種文化理念,極端自然條件下,野生動物與家養牲畜沒有任何區別,都會優先救助。
對于牧人而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如果綠水青山沒了,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的家園就不復存在。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青海始終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全局。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三江源區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青海湖水體面積較十年前增加220平方公里,藏羚羊、普氏原羚、黑頸鶴、青海湖裸鯉等珍稀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持續增加。
腳步不止于此,青海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構建以森林植被為主體、林草濕沙結合的綠色生態屏障。實施高原美麗城鎮建設,建設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啟動城鎮藍綠空間提升行動,因地制宜建設“青山靚、綠水活”的山水城鎮。
到2035年,青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基本實現,生態文明高地基本建成。共抓大保護、協同大治理格局更為完善,“中華水塔”堅實穩固,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系統步入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