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負著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持的重任。然而,在教育實踐中,高職院校普遍存在著育人體系不完善、育人資源分散、育人效果不明顯等問題。為此,從系統思維的視角出發,對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實踐進行反思,并探討優化路徑,對于提高高職院校育人質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一、系統思維視域下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內涵與特征
1.內涵
“三全育人”是指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是指高職院校全體教職工都要樹立育人意識,積極參與育人工作;全過程育人是指高職院校要貫穿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實踐活動等各個環節,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全方位育人是指高職院校要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使育人工作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2.特征
系統思維視域下的“三全育人”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全面性,強調育人工作的全員、全程、全方位,涵蓋教育教學、管理服務、實踐活動等各個領域;其次是動態性,強調育人工作要根據時代特點和學生需求,不斷調整和完善;再次是深入性,強調育人工作要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關注學生的思想、情感、行為等方面的發展;最后是整合性,強調育人工作要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形成合力,提高育人效果。
二、系統思維視域下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實踐反思
1.育人體系不完善
在高職院校育人實踐中,普遍存在著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不完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校在育人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缺乏系統思維,沒有從整體上把握各育人環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導致育人資源無法有效整合,育人效果不明顯。
2.育人資源分散
高職院校育人資源包括教師、設施、實踐基地等,但在實際育人過程中,這些資源并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出現資源浪費的現象。這主要是因為學校在資源配置上缺乏系統思維,沒有形成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導致資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
3.育人效果不明顯
雖然高職院校在“三全育人”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但育人效果并不明顯,學生在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表現仍有待提高。這主要是因為學校在育人過程中,缺乏系統思維,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導致育人效果無法得到有效評價和反饋。
4.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
在高職教育實踐中,很多院校過于注重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這導致了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但在實際工作中卻無法勝任。這種現象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以及教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在育人過程中,必須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以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5.教育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當前,高職院校的教育內容往往與實際需求脫節,很多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因此,高職院校在制定教育內容時,必須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6.缺乏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在高職教育實踐中,很多院校過于注重技能培養,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導致了學生雖然掌握了一定技能,但在團隊合作、溝通表達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育人過程中,必須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三、系統思維視域下高職院校“三全育人”的優化路徑
1.構建完善的育人體系
高職院校應從系統思維的角度出發,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構建包括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內的全方位育人體系。同時,學校應注重各育人環節之間的銜接和協同,確保育人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
2.優化育人資源配置
高職院校應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育人需求,對育人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充分發揮教師、設施、實踐基地等資源的作用。此外,學校還應建立有效的資源配置機制,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提高育人資源的利用效率。
3.建立科學的育人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應從系統思維的角度出發,建立科學有效的育人評價體系,確保對育人效果進行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此外,學校還應注重評價結果的反饋和利用,及時調整育人策略,提高育人效果。
4.推進信息化建設,創新育人模式
高職院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信息化建設,創新育人模式。例如,學校可以采用在線教育、虛擬仿真等手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大數據分析,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5.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高職院校應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競賽等,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此外,學校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詢等服務,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高職院校在“三全育人”實踐中,應運用系統思維,從整體上把握育人過程,確保育人資源的整合和優化,提高育人效果。通過這些措施,有望提高高職院校的育人質量和效果,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國家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作者:谷世業,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