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我叫布拿保才仁,今年65歲,家住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治渠鄉同卡村,2023年我們同卡村好事連連,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拿到了種畜禽(青海高原型藏羊)生產經營許可證,有了許可證,我們同卡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好。
我在同卡村當牧羊工快7年了,每當看見山上的羊群,總能想起小時候無憂無慮在草原上和羊群嬉鬧的日子。記憶中,同卡山巒此起彼伏,同卡河流連綿不絕,身旁的羊群好似那朵朵羊羔花盛開在山坡上,讓人感覺置身于童話般的詩意畫卷中。那時候,阿媽總跟我念叨我們同卡村名的由來……
“同卡”藏語的含義為白色的草灘,相傳這里的羊群能夠覆蓋整片草灘,故得此之稱。同卡有著悠久的養羊史,村內共有草山面積4.87萬公頃,地勢較為低平,不論是從“同卡羊”的口碑還是從出欄率來看,同卡村產業發展最好的選擇就是“同卡羊”。
我記得當時村上的書記來我家詢問,是否愿意將家里的牛羊入股到合作社時說過:“咱們同卡村家家戶戶有牛或羊,我們為什么不齊心協力擴大養殖規模,整合資源一起致富呢?我們村兩委一定會把合作社辦出個樣子來,否則對不住大家伙兒的信任。”
2022年開始,同卡村采用“黨支部+合作社”的方式,有效利用本地牧民的養殖、生產、加工等技術特長,加快推進合作社再蓄力、再發展,2021年至2023年,同卡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共盈利760萬元。
看著合作社一天天壯大,我感到無比開心,開心我們同卡的牛羊有了更好的養殖資源,開心我們牧民有了更多的收入。
還記得,在合作社成立之前,我們主要以傳統單一散養的方式養殖,規模小、牛羊比例不合理、經營比較粗放,再加上不會養殖技術,雖然世世代代和牛羊打交道,但收入還是不高,生活一直得不到改善。
現在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及合作社成立,我們僅村級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就有牲畜9300頭(只),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村里還大力開發畜牧業衍生項目,增加了我們的收入渠道。
我自己在合作社放牛,有固定的工資,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到了年底還有分紅,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不僅如此,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們的合作社對接了縣科技特派團,對合作社進行幫扶,引進了新品種新技術,通過結對幫帶的方式對本土人才進行指導和培養,還建立了牦牛“放牧+補飼”高效養殖技術示范推廣基地,提升了牦牛養殖技術水平。通過科技特派團老師的幫助和自學,學到了很多養殖知識,深知現代養牛要緊跟養殖技術發展,學會借助現代化的工具節省人力、減輕壓力。另一方面,按照科學營養成分,我們也對飼草飼料重新進行了調整和搭配,確保產品更優質、更有營養。
前幾天,鄉黨委書記耿敏杰來我們合作社給我打氣說:“鄉政府會以種畜禽(青海高原型藏羊)生產經營許可證為抓手,深入挖掘同卡羊的品牌內涵,提升市場知曉率和影響力,帶動更多牧民增收。”聽了書記的話,我們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