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感謝直播間網友們的支持!”2023年12月27日晚,西寧伯紅合作社的首場線上直播,在西寧市城北區二十里鋪村電商辦公室開播,青海傳統酸菜掛上了“小黃車”。36歲的常新紅站在鏡頭前,向網友介紹村民制作的無添加劑腌制酸菜。

青海老酸菜“線上”闖銷路
常新紅是二十里鋪村村委會主任,也是合作社的負責人。這些天,他為了5000公斤酸菜盡快“上線”打開銷路,忙得腳不沾地。直到直播間順利開播,他心里才稍有些放松。
當晚,直播間里幾名村委會工作人員拿起包裝好的“盛邦祥鋪里老酸菜”做起帶貨主播,為了加強宣傳效果,他們特意做了青海傳統美食酸菜炒粉條,與網友們分享酸菜的做法和與酸菜有關的故事。
幾名工作人員輪番上陣,緊盯屏幕,看著網友們的留言,介紹產品的同時,回答著網友們的提問。
“能不能用來做酸菜魚?”“生物園區能發貨嗎?”“還有其他產品嗎?”“能到你們村里來買嗎?”……網友們不斷提問。
“可以做酸菜魚,能發貨,能來村里,洋姜和腌蘿卜賣完了。”主播們耐心回答。
為探索青海傳統酸菜產業出路,帶動鄉村振興發展的路子,二十里鋪村嘗試腌制菜,品嘗過的人都反映不錯。看到效果,去年村里鋪開攤子,投入50萬元,改造了800多平方米的酸菜廠,購買設備、材料;鎮政府也幫助村集體經濟向好發展,協助村里注冊“盛邦祥鋪里老酸菜”商標,酸菜廠逐步走上正軌。
為打開銷路,常新紅考察市場、找銷路,常常一忙就是一天。他最關注的是,盡快開通網絡銷售渠道。在常新紅手機里,“西寧伯紅合作社”的快手號,發布了酸菜制作、包裝等短視頻。他說,直播間開通后,可以更直觀地宣傳青海傳統酸菜,市民通過網絡零距離了解產品,購買也更方便。
電商辦公室里,直播臺、補光燈等設備一應俱全。墻上“二十里鋪村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直播臺前,主播熱情洋溢地介紹著產品,墻上寫著的“電商改變生活,讓電商服務農村、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家喻戶曉,電商服務零距離”,是村委會和村民們向往的目標。

青海傳統酸菜是這樣出缸的
西寧市城北區二十里鋪鎮二十里鋪村村民王仁紅沒想到,自己60歲時,一手家常腌酸菜的手藝,能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添一把力。
作為青海人,一到冬天,那口酸香開胃的酸菜,讓人向往。二十里鋪村看到市民腌菜不方便,又喜歡吃酸菜的市場前景后,開辦了西寧市城北區伯紅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酸菜腌制廠,準備用傳統手藝,為村民謀福利。
那么,酸菜是如何制作的,是不是傳統家鄉味?
2023年,合作社購買了5000公斤大白菜。2023年10月底,產自海東市樂都區的大白菜,從田間送到廠房,經過扒皮、清洗、切塊,有序放入菜缸。每放一層菜,就要撒一遍花椒、小米辣、姜和食鹽。裝滿蔬菜的缸里,壓上沉甸甸的大石頭,蓋上蓋,靜待時間和重力催熟。
“酸菜里不放任何添加劑,為了制作健康綠色的酸菜,我們完全按照傳統家常做法制作,就是要保留傳統的味道。”從20多歲開始腌菜的王仁紅,年輕時從母親那里學會了腌菜手藝。如今能腌一缸好酸菜的她,被合作社聘請為技術人員。有8名像她這樣的村民,在合作社的聘請下,來到腌菜廠。
2023年12月初,酸菜熟了。一大早,王仁紅和伙伴路秀清穿起繡著“匠心”二字的白色工作服,戴起口罩、防塵帽、清潔雙手后,走進酸菜發酵間,準備給訂單客戶稱裝酸菜。
高大、寬敞的廠房里,綠色的自流平地面上,170口陶缸整齊擺放,一絲白菜發酵成熟的酸香味飄蕩在空氣中,這是青海人熟悉的味道。
王仁紅打開竹席蓋,一缸湯色清亮的酸菜映入眼簾。她搬開壓菜石,取出一塊既鮮亮,又白中透黃的酸菜,擰去多余水分,遞給路秀清,整齊碼放到不銹鋼盆中。不一會兒,兩人抬著一大盆菜,來到稱裝車間,用食品袋分裝、稱重后,放置到食品真空包裝機上,完成封口。
“青海傳統酸菜,酸香可口,十分受歡迎。考慮到現在城市里很多人腌菜不方便,村民又有腌制酸菜的手藝,看到市場前景后,2022年由二十里鋪鎮牽頭,村兩委討論,成立了合作社。希望通過發揮村民的手藝,發展村集體經濟,讓村民在家門口掙到錢,也讓市民吃上傳統口味的放心酸菜。”常新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