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合光能機加車間機械臂。才貢加 攝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你也許不知道,青海的光伏全產業鏈工廠究竟有多炫酷?
在位于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的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大基地,機械臂有序抓取硅棒,AGV小車取代人工在車間有序穿梭,生產線日夜不停運轉,各生產線向自己創下的產量記錄再次發起挑戰……
是什么支撐這樣的光伏“極限制造”?
三個字——“含智量”!
11月29日,記者走進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寬敞明亮的拉晶車間,384臺9米高的拉晶爐24小時運轉,場面極為壯觀。
“將多晶硅加入拉晶爐內,只要40多個小時,就能生產出一根12寸P型單晶硅棒,這樣的技術在國內是最先進的。”拉晶三車間A區生產經理馬曉峰介紹道。
當然,除了先進的拉晶技術,這里還有更為先進的全數字化管控平臺,通過平臺能實現一位集控主操負責96臺單晶爐的正常運行。
漫步拉晶車間,鮮有工作人員的身影,但是一輛輛AGV小車卻24小時在車間忙碌穿梭,成為車間“最佳員工”。
“AGV小車按照規劃好的路徑和區域,對貨品實現自動運輸,別看它們體型不大,但能載重2噸以上重物,并能智能識別障礙物進行躲避。”馬曉峰指著“扛著”剛剛“出爐”4米多長原棒的小車說。
為了考驗AGV小車的反應能力,記者突然出現在小車前,只見小車減緩速度慢慢停下來,等著全無障礙物才開始行駛。隨后,記者跟隨這輛載著原棒的小車走進機加車間。只見小車一路行駛從廠房這頭準確無誤地“走”到廠房那頭,并將原棒毫無偏差地“投喂”給一個正在“上崗”的機械臂。
機械臂將圓棒放入廠房頂端全智能行架上,行架將原棒自動傳送到有空位的白色“鐵皮間”,在那里圓形硅棒削去頭尾被整齊截成4段,同一時段,屏幕顯示產品合格率。
機加車間生產主管曾文星感慨:“企業已完全實現自動化,不僅提高了產能,而且合格率已達‘滿分’,真正實現降本增效,是名副其實的智能工廠。”
在企業技術核心車間——電池生產車間,只見一個個全國產生產設備整齊排列,一輛輛AGV小車在中央服務器的調度下根據生產需求24小時不停地運輸電池片至每一道工序。
來到企業最后一個車間——組件車間,除了與其他生產線一樣裝備全自動化組件機器,遠處大屏幕上實時更新著當日產量以及其他生產數據。“我們車間已經實現全AI自動識別,產品實時監測合格率,只要出現問題,工藝工程師會第一時間給出解決方案。”組件車間質量負責人魯云介紹。
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不僅在青海是數字化程度最高的制造企業之一,更是光伏行業智能化生產的“全球樣板”。
天合光能材料事業群總裁、青海大基地總裁仝斌說:“青海基地從IT基礎設施建設、生產過程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數據管理和分析方面都設定了單獨目標。當前,已實現從采購、計劃、生產、倉儲等各個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應用,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方面有著明顯改善。”
除了提質增效,天合光能青海基地還為能源管理植入“數字基因”。“目前,青海大基地正在建設能源監控管理,通過物聯系統,不僅從整體將電、氣、水等能源消耗進行監控,而且能夠跟蹤到具體耗能單元,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監控、預警,尋找改善點,節約企業耗能。”仝斌說。
以數字化轉型為引領,不斷提高制造業“含智量”“含綠量”“含金量”,已成為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關鍵舉措。從蓄勢錘煉推動產業升級,到智能產線全廠布局,再到綠色低碳為行業發展添彩,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在產業融合發展中還在不斷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