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大通努力繪就“一城山水、大境通達”的新畫卷。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有人說,她是一座公園。察汗河、鷂子溝、老爺山等國家級景區分布其中。山水田林城有機相融,美麗宜居;
有人說,她是一道美食。生烤羊排、手工酸奶、“背口袋”……地道的口味吸引眾多游客尋味而至;
有人說,她是一種文化。大通皮影、老爺山花兒會、舞蹈紋彩陶盆、明長城,輝煌燦爛的河湟文化,寄托著無數人的情懷。
一城山水,大境通達。這些,都是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璀璨光芒的百變一面,更是它樸實內核的集中投射——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定位,大通縣從“旅游、休閑、度假、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入手,立足生態資源和交通優勢,發揮區位優勢,在旅游發展的道路上大刀闊斧探索求解。
面對這些,我們不禁要問;大通縣文旅融合發展現狀如何?存在哪些難點?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實現更大突破?

9月20日,記者來到位于老爺山腳下的大通縣民族特色非遺工坊,展柜上是琳瑯滿目的非遺產品,大廳里,穿針引線的非遺傳承人神情專注。
“我們工坊是去年年底建成,今年2月正式對外營業,目的就是傳承傳播非遺文化,充分挖掘青繡等民間手工藝文化遺產價值。”店長馬靜告訴記者,工坊依托“河湟皮影、青繡、橋兒溝砂罐、牦牛毛紡織、大通農民畫”為代表的非遺特色進一步帶動就業,幫扶民藝重點就業群體,提升農業、農副產業發展和農文旅融合企業發展。
記者看到,在這處500平方米的工坊內,既有展示大通特色文化和非遺項目的手工藝品,也有像黑膠唱機、錦繡禮盒、皮影禮盒、鏡框、咖啡對杯等30余款非遺文創產品,游客可以通過觀摩、DIY體驗等形式參與、購買。從創作到參觀,從體驗到購買,打通了非遺手工藝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全鏈條。
“不僅僅是這些,我們還會用短視頻、直播等形式,挖掘優秀非遺傳承人,培養非遺文化愛好者,培育特色非遺文化產品,推廣非遺手工藝品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工匠精神,讓大通特色的非遺文化、非遺產品被更多人們所熟知。”馬靜說。
今年48歲的阿應花是工坊的全職繡娘,記者看到她時,她正忙著繡床旗。說起自己的老本行,阿應花笑著打開了話匣子。
“這手藝是跟家里人學的,之前自己開了家服裝店,閑暇之余就繡一些掛件、香包賣出去。今年3月在縣文化館參賽后,經過培訓留在了工坊,現在每個月至少有4000元的收入。”
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非遺工坊為青繡等一批傳統手工藝搭建了傳承平臺,也成為大通在新形勢下探索出的非遺傳承保護新路徑。
走進可可西里青稞工業文化旅游產業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派青磚青瓦、亭水樓臺的仿古建筑,倘若不是同行的園區辦公室主任李運聰介紹,很難將這幅景象跟加工車間聯系到一起。

“我們這個項目是大通縣‘十三五’規劃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集一產青稞種植收購、二產工業青稞產品精深加工、三產吃住玩游樂購為一體,包括酒店住宿、會議、青稞文化展示、水幕電影等服務業,是三產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為一體的產業園。”據李運聰介紹,作為工業旅游文化景點,從酒香四溢的釀酒車間到香氣濃郁的青稞糌粑餅生產車間,參觀者可以通過觀光走廊清晰地看到青稞產品加工過程。而且,園區與青海省民俗文化博物館相鄰,與老爺山國家級AAAA級景區、鷂子溝國家森林公園相互依托,成為大通縣旅游線路圖中的重要一環。
如果說可可西里青稞工業文化旅游產業園項目的建成填補了大通縣工業文化旅游新空白,那么,位于城關鎮的首座高原不夜城——“青海湖之夜”則填補了大通縣夜經濟的空缺。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青海湖之夜”的街區內游人如織,充滿青海特色的建筑在燈火下熠熠生輝。
“作為首座高原不夜城,‘青海湖之夜’以河湟文化為魂,采用電影級的布景手法,完美融合夜間游覽、美食品嘗、舞臺演繹等多元體驗場景,通過多元的業態滿足游客及市民的全方位消費需求,持續釋放農文旅消費潛力。”大通縣文體旅游局副局長李玲玉告訴記者,在今年8月5日正式開業后,“青海湖之夜”旅游旺季期間游客日均達到1.5萬人次,迅速成為大通及鄰近區域的夜間休閑生活新地標。

優美的生態環境,讓大通成為旅游勝地。照片均由大通縣文體旅游局提供
立足實際,鄉村旅游仍是重頭戲
對于大通縣來說,旅游業一直是其發展歷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二十多年前老爺山、娘娘山的“浪山”開始,當地就依托優質的自然資源、民族風情蹚出了一條具有大通特色的旅游發展之路。
“客觀地說,早些年大通的旅游發展在全省是排在前列的。特別是鄉村旅游,一直是我們的一張王牌。”縣文體旅游局旅游服務中心主任張華春從事這一行數十年,這個話題在他心里有張清晰的脈絡圖。
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距縣城14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東、南、北三面靠山,是一個以藏族、蒙古族、土族和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山大溝深。自2015年發展鄉村旅游開始,已經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門景區。
“全村160戶、612人,耕地面積1600畝(約107公頃),除了種植油菜、青稞、土豆,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村民基本靠天吃飯,不怕你笑話,一年到頭能掙2000元就不錯了。”村委會主任李存德說道。
2015年,邊麻溝鄉村旅游景區建設啟動。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帶頭投資“花海”建設,村民積極自愿參與,有錢出錢,有地出地。短短幾年間,昔日的窮山溝就被打造成包括花卉基地、人文景觀、餐飲住宿、娛樂游戲及其他配套設施建設完善的“花海農莊”鄉村旅游品牌。
荒山變花海,收入年年高。邊麻溝村實現了從“村莊”到“景區”的轉變。隨著游客增加,除了在景區務工,農家樂、特產店、小吃攤等成為本村甚至周邊村落村民增加收入的好路子。
無獨有偶。邊麻溝的花海景區收入持續攀升,在不遠處的東至溝村,鄉村旅游發展也如火如荼。
“跟邊麻溝村一樣,我們村過去也是一個靠天吃飯、土地貧瘠的小村莊。”東至溝村黨支部書記李迎仁說,靠著發展鄉村旅游,如今,村里人均收入達到1.6萬元,村集體經濟也由先前的一無所有增加到了130多萬元。前年,東至溝村榮獲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稱號。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朔北鄉接待游客4.2萬人,同比增長31.25%,實現旅游總收入142.9萬元,同比增長28.46%。
“通過‘政府主導、多元投入、農戶受益’的模式,大通縣依靠依山傍水的獨特資源,打造鄉村生態旅游。”李玲玉介紹,目前,大通縣有A級景區5處、星級酒店4處、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39家、特色民宿5家、省級特色休閑街區1家、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鄉(鎮)1家、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2家、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14家,建成鄉村旅游示范帶4條。截至2023年9月底,全縣共接待省內外游客314.3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95億元,同比增長58%和46.4%。
不難看出,文旅融合發展的賽道萬馬奔騰,大通縣的重頭戲還是在鄉村。然而,在鄉村旅游火爆的背后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不少消費者深有感觸:“看看花海,吃吃農家菜,剛開始還覺得挺好,可去多了就覺得大同小異。”
“隨著花海景區數量的不斷增加,我們也在思考,在鄉村旅游同質化的競爭下,如何實現差異化發展,讓游客對大通始終保有新鮮感?”張華春認為,在這個角度來說,文旅融合不是“選修課”,而是“必答題”。
“挖掘整理鄉村文化旅游資源,找準‘農’‘文’融合切入點;以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為主線,抓住‘農’‘文’‘旅’融合點;以建立健全各部門協調配合機制為主線,統籌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形成系統性工作模式,激活農文旅產業強大活力。”
找到適合自己的突破點
其實,不斷創新鄉村旅游發展理念,推動鄉村旅游由粗放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是大通縣發展旅游的一條重要路徑。
以邊麻溝村為例,2018年之前,游客到村里旅游以賞花為主,2個小時就能看完所有景點。
找到問題的癥結,就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景區打造之初是由合作社經營,前兩年,村上成立公司,推動景區花海產業結構轉型。
專業團隊經營邊麻溝花海后,一改往年冬季休業的常態,引進冬季冰雪旅游,彌補景區冬季游空閑。同時打造燈會,夜晚賞燈的人絡繹不絕。
“今年正月一個月,你猜我們收入了多少錢?97萬元!”李存德說。
邊麻溝村的旅游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讓其由以前的單一觀光旅游變成了夏看花冬滑雪夜賞燈的全季全時全域鄉村旅游嶄新格局。
在革新中實現“蛻變”的不僅僅是邊麻溝村。因地制宜盤活鄉村“沉睡”資源,變“溝溝坎坎”為“走走看看”,讓農民吃上“生態飯”,政府的引導扶持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招。
今年4月20日,大通縣東西部協作農文旅融合產業孵化示范園正式開園。園區由鄉村振興數字大廳、大通農文旅產品交易中心、農文旅生態伙伴集群、項目與人才孵化中心和青海數字鄉村國資平臺運營管理辦公室等基礎功能板塊構成,是集項目孵化、人才培養、招商引資、數字化運營中心、智慧農業觀光研學等功能為一體的農文旅產業服務平臺。與此同時啟動了DT3090數字鄉村全域品牌系列項目。DT3090為大通縣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線上產品平臺——“大通號”,以示范園作為大通縣東西部協作鄉村振興線下產業載體,統籌東西部協作系列項目。
找準擁抱發展機遇的正確“姿勢”,取長補短,尤為關鍵。
沿著山路蜿蜒而上,記者來到位于斜溝鄉上窯洞莊村的樹蛙部落。綠水青山,流水潺潺。嶄新的木棧道從山腳通向山腰,棟棟造型各異的樹屋宛如寶盒一樣“長在”綠水青山間。
曾經,地處腦山地區的上窯洞莊村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發展落后,即便依山傍水,但仍舊是鮮為人知的“世外桃源”。
為了加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步伐,大通縣以東西部協作項目發展為契機,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在上窯洞莊村建設了青海首個、國內海拔最高的樹蛙部落。
“自7月份開始營業以來,我們開展了樹蛙部落暑期營、戶外婚禮、大型團建、研學等活動,接待省內外旅客超2000人次,每月數據均呈上升增長趨勢。”樹蛙部落負責人王云介紹說。
如今的上窯洞莊村手握這張亮眼的名片,吸引著各地游客來這里避暑娛樂,昔日里安靜的小山村變成了網紅民宿打卡排行榜的“常客”。
“通過‘樹蛙部落’、農文旅融合街區、老爺山非遺工坊等東西部協作項目的建設與開放運營,我們堅持以產業生態體系為引領,以品牌化運營服務為創新,優化大通縣乃至西寧市文旅產業、民俗文化、夜經濟、認養農業等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李玲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