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全國首批、排在首位、面積最大、海拔最高、高寒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公園,講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故事,就是在講述這個時代的傳奇。7月10日起,本報采訪報道組深入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長江源(可可西里)、瀾滄江源園區,采訪三江源牧人、生態管護員以及國家公園的管理者,走進源頭的冰川雪山和草原森林,探訪野生動物的棲息樂園,用樸實的文字和精彩的畫面為你講述三江源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敬請關注!
走出課堂 走進自然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7月11日清晨,從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縣城出發,前往巴顏喀拉山,直到車輛行駛到沒有路的沼澤草原,冒雨徒步兩小時,到達勒那東澤峰附近,雪豹出沒的通道上安裝2臺紅外相機,返回到瑪多縣城已經半夜12時多了。
誰能想到,完成這一天工作的是4名初上高原的博士生。如此高的海拔,快步走路會呼吸困難,出現耳鳴目眩的高原反應,他們卻沉浸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壯麗景色,絲毫不覺得工作的艱辛。
除了在野外安置紅外相機的4名博士生,還有4名博士生在瑪多縣城搜集整理資料,他們是清華大學博士生社會實踐三江源國家公園基地支隊的隊員。
“我們這邊負責生態監測的同學,從黃河源園區工作人員交流得知,巴顏喀拉山有一個生態監測空區,經過初步分析判定是雪豹的棲息地,還發現了很多巖羊。最后,我們找了一處巖羊尸骨比較多的溝,安放了兩臺紅外相機。”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21級博士生王沛說。
8名清華大學的博士生為何結緣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呢?今年,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省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推進實施三江源國家公園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與清華大學本著相互支持、互利合作的原則,簽訂了《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培養基地協議書》。
作為清華大學首批赴三江源國家公園開展生態領域社會實踐的博士生,他們將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科普教育、志愿服務等方面的內容進行研究,以國家公園干部職工、生態管護員為主要授課對象開展教育培訓工作。
從6月25日到達西寧市,學習培訓2天后,他們就來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搜集材料、安裝紅外相機、觀察記錄野生動物……將在黃河源園區開展為期六周的課題調研。
他們來自清華大學不同的學院,有著不同的研究方向與領域,過去三周時間里,大家對于黃河源園區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我對青海感興趣,想來看看這里的山水景觀和人文特色,看過之后給人的感覺特別震撼,尤其是當地牧民,年復一年堅守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凈土,為保護黃河源生態環境做出了積極貢獻。”
“我比較喜歡國家自然資源的調查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工作,所以就報名參加了本次社會實踐,這里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可以說是我的另一個課堂。”
“來到這里,站在廣袤無垠的草原上,看著野生動物棲息的這片凈土,才會感到天地之大,人類之渺小,自然環境面前,我們都應該心懷敬畏,對大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
7月12日下午,黃河源園區管委會組織黃河鄉生態管護員培訓,4名博士生分別圍繞生態監測中攝影基礎知識、國家公園文創產品研究開發、紅外相機如何安放、如何當好一名環境老師等方面為管護員做了培訓。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22級博士生張曉峪負責三江源文創產品研究開發課題,通過三周時間的野外走訪和資料搜集,張曉峪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構思,“我這次的文創產品研究開發,要以當地生態文化、生態理念為基礎,以實用為主、觀賞為輔,通過文創產品宣傳好三江源的生態,通過文創產品帶動當地牧民增收。”
三江源人文資源本底調查可視化研究一直是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研究的課題,已經做出了一套很成熟的人文資源可視化系統,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之所以重新將人文資源本底調查可視化納入其中,就是為三江源國家公園新增人文資源入庫與可視化開發一個新的簡易程序。
“這次培訓的主題就是我們這次社會實踐活動的課題,我們8個人是4個課題,分別是黃河源園區生態監測、黃河源園區自然教育、三江源人文資源本底調查可視化研究、三江源文創產品開發。”王沛說。
培訓結束后,王沛帶著生態管護員和其他基地隊員,來到黃河鄉猞猁活動通道安裝紅外相機,天空淅瀝瀝下著小雨,夏日的寒風吹在臉上生疼,王沛現場展示紅外相機安裝方法。
“接下來這段時間,我們還會在黃河鄉安裝三臺紅外相機,監測野生動物的蹤跡。我們也會珍稀剩余的三周時間,全身心投入到各自研究的課題當中,走進自然,親近自然,聆聽它的脈動,感悟它的遼遠,體味它的壯美,陶醉它的旖旎的同時,把精彩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黃河源頭 紀念碑

黃河源頭頂向天際的牛頭碑。張多鈞 攝
黃河源頭紀念碑,位于鄂陵湖和扎陵湖兩湖間的海拔4600米的措哇尕澤山頂上。始建于1988年10月,紀念碑分碑身、碑座兩部分,碑體全部由銅鑄造。碑身高3米、寬2.8米,碑面刻有十世班禪大師1988年和胡耀邦1984年分別為牛頭碑題寫的藏漢文“黃河源頭”四個大字,黃銅黑字,遒勁大方。
背面題有碑文: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流域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發祥地。黃河沖破高山峽谷,蕩滌歷史沉渣,澆灌中華大地,直下東海,一瀉千里。黃河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黃河地區是松贊干布迎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圣地,是藏漢民族世世代代緊密相連的紐帶。
紀念碑在造型上選用原始圖騰的崇祥物——牛,作為中華文明古國和黃河子孫的化身,以牛角獷悍、堅韌、有力象征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斑頭雁的悠閑生活

覓食。圖片均為 張多鈞 攝

“遛娃”。

放哨。

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