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今年2月的香港會展中心,青海拉面師傅在維港之畔展演“拉面穿針”技藝,面團在拉面師傅手中翻飛,最終化作60根細若發絲的面條穿過針眼,贏得香港市民朋友的點贊:“這不僅是美食,更是中華民族的匠心傳承。”這場由省政府、省商務廳、省委宣傳部等共同舉辦的2025青海—香港經貿交流合作系列活動,聚焦青海綠色有機產品與香港國際化餐飲資源,首次發布融合青海牦牛肉、藜麥、冬蟲夏草、三文魚等優質食材與香港美心百年粵式技藝的12道“青珍港味”佳肴,讓高原風味在香江掀起“青海熱”。
時隔兩月,4月11日的北京民族文化宮,裊裊面香再度飄起——作為商務部“中華美食薈”重點項目,2025“美美與共”拉面訪談暨(美心)青海“家宴”菜品北京首發活動盛大啟幕,將香港合作成果延伸至首都,搭建起從青藏高原到首都北京的“味覺橋梁”。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文化、科技和國際交往中心,是國家戰略決策的樞紐,更是國際文明交流的重要平臺。此次以“家宴”為媒、以“好物”為橋的首發活動,將青海純凈物產、香港美食智慧、北京開放活力和國際友好交流緊密相連,這不僅是青海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邁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新起點,也是深化國際經貿往來的新嘗試,更是強化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講好民族團結故事、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實踐。

從香江點贊到京華論道:拉面碗里的共同體敘事再升級
在今年2月的香港活動中,香港美心集團中菜總廚蔡偉平感慨:“青海的優質食材讓我們很驚喜,品質非常高。青海的拉面也很有意義,回族的拉面館里掛著藏族的唐卡,土族的繡品擺在收銀臺上,這就是‘美美與共’的最好詮釋。”這一畫面在北京再次重現:4月11日北京民族文化宮現場,來自香港及北京的餐飲企業家與青海拉面協會代表圍坐,共同拆解“拉面共融”的密碼——全國3.5萬家拉面店中,62%由多民族合伙經營,20萬從業者中漢、藏、回、土族形成“多民族共同體”。正如省民宗委民族經濟發展處負責人所言:“香港同胞喜歡的牦牛骨湯,是青海草原民族的傳統秘方;他們點贊的青稞面,源自高原農人的千年耕耘,這碗面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團結的‘活化石’。”
這種跨地域的認同在消費端持續發酵。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院內舉辦的“大美青海·高原臻品”線上好物線上線下促消費活動,集中展示青稞制品、有機枸杞、乳制品、菜籽油、牛羊肉、冬蟲夏草、藜麥等30余種青海特色產品,也讓北京市民品嘗到了“青海產”的獨特品質,深受首都消費者青睞。活動還通過“產地溯源+網紅探店+直播秒殺”“線上矩陣化傳播+線下場景化體驗”組合營銷,實現線上線下流量互導,打造可觸、可品、可購的消費新場景和“電商+特色產業”青海模式。市民王艷華掃碼購買“青海好物”時發現,產品溯源記錄清晰,全方位為消費者呈現青海特色產品的品質之旅,讓每一位品嘗者都能放心享受來自青海的獨特風味。“青海的農特產品都是純天然、無污染,這讓我更愿意為青海味道買單。”依托香港、北京兩場活動,青海拉面的品牌情感認同度逐步提升,消費者復購意愿進一步躍升。
相關數據顯示:活動期間舉辦的促消費活動每日吸引近百人體驗,現場累計銷售金額約20萬元、銷售商品過萬件,最暢銷的商品為生鮮牛羊肉、枸杞、牦牛肉干。現場有機產品的購買轉化率顯著高于同類商品,部分產品實現“零議價”銷售,也顯示出高原臻品的市場號召力與品牌溢價能力。
省商務廳負責人在發言中特別指出,青海拉面的實踐契合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精神:“從香港的國際化菜單到北京的文化訪談,青海正在構建‘美食+文化+經貿’的立體傳播體系,讓一碗面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流動課堂’。”說起“青海味道”,微博公益/鄉村振興博主@蘸鹽和北京市網絡知名人士聯誼會副會長、北京市新聯會會員閻京生用一碗面、一杯酸奶、一座城的溫暖與力量等關鍵詞講起故事,“這碗面里有抗震救災的溫暖堅守,有品牌崛起的自信蛻變,有跨越時空的味覺傳承,更有一個民族帶著家鄉味道走向世界的勇氣與擔當。”

從維港簽約到長安街展銷:拉面經濟的雙循環鏈路再延伸
2024年9月,在香港維多利亞港畔舉辦的“青海—香港經貿交流合作推介會”上,青海與香港簽署了43.6億元的合作協議,涉及農畜產品、文化旅游、綠色算力等領域。其中,青海拉面產業成為最大亮點:香港美心集團與青海企業簽約,不僅突破了傳統餐飲的地域限制,更通過香港的國際物流網絡,將青海拉面的“高原風味”轉化為全球市場的“中國符號”。
4月11日,北京長安街北側的民族文化宮化作青海拉面的“主場秀場”,進一步打通“高原食材—國際標準—全球市場”的全鏈條。祁連黃菇牦牛肉酥餅的香氣漫過紅墻,枸杞魚湯浸潤的水培生菜在餐盤上綻放,青海牦牛、藏羊、三文魚、藜麥等21類最具代表性的青海特色臻品,融合香港美心百年粵式烹飪精髓,創新推出12道“青珍港味”融合菜品“京”艷亮相,以粵菜技法重構高原食材,讓北京食客在舌尖上領略“青港合璧”的美妙。與此同時,涵蓋滋補佳品(冬蟲夏草、有機枸杞)、高原生鮮(牦牛肉干、青海三文魚)、非遺文創(熱貢唐卡、青海藏毯)等8大板塊的《大美青海?高原臻品——線上好物》名錄發布,這些精選的高原好物不僅構成了青海“家宴”的食材基底,更是對高原特色最鮮活、最有力的詮釋,是“生態底色、綠之本色、有機成色”的凝練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品鑒活動上21類最具代表性的青海特色臻品,吸引首都相關機構及企業代表駐足洽談,達成菜籽油、冷涼蔬菜、黑枸杞礦泉水、牦牛肉等供應鏈合作意向,部分首都企業現場與海東市樂都區果蔬發展協會達成采購意向,為樂都果蔬依托高原特色走向全國市場、助力農民增收拓寬了新路徑。
這場從維港到長安街的“雙城記”,本質是青海拉面經濟雙循環的生動注腳。對內,它是標準化與品牌化的雙向奔赴;對外,它是借船出海與技術嫁接的破局之道。香港STC認證如同“國際通行證”,讓42個青海產品叩開國外市場大門;美心集團的凍干技術與冷鏈網絡,更將地域特色轉化為可長距離運輸的“標準商品”,讓高原風味突破地理限制,而青海拉面的實踐證明,地方傳統小吃完全可以通過全產業鏈升級,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據了解,此次北京活動期間,省文化和旅游廳、省農業農村廳分別圍繞“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進行專題推介,重點介紹青海文旅資源和有機農產品產業政策。省商務廳與物美集團、美團簽訂“數字興商”“餐飲行業”戰略合作協議,為青海餐飲數字化轉型和市場拓展奠定基礎,西寧市商務局與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資、良業科技簽訂商圈合作框架協議,達玉部落環青海湖自行車俱樂部與5家首都騎行企業,中國旅行社總社(青海)有限公司與4家北京文旅企業分別簽署合作協議,推動“騎行+旅游”及研學游、自駕驛站等新業態發展,項目簽約金額超2000萬元。
從孕育華夏文明的三江之源,到水草豐美的祁連草地,從神秘悠遠的昆侖秘境,到人文薈萃的河湟谷地……政策的“東風”吹拂著這條高原產業鏈,也讓古老的面食文化在雙循環浪潮中煥發新生:農業農村部將青海拉面食材納入“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推動建立高原食材的國家標準體系;青海出臺《關于促進青海拉面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從原料基地建設、冷鏈物流、金融支持等方面發力……維港的簽約筆、長安街的展銷臺,還有前方是更廣闊的國際市場,讓高原特色產業與世界對話產生無限可能。

從港島盛宴到京城首秀:青海“家宴”的產業生態再重構
如果說香港活動是青海“家宴”的國際化起點,北京首發則是其標準化與品牌化的關鍵一躍。融合青海食材與粵式技法驚艷亮相的12道新菜中,“避風塘青海三文魚(虹鱒)扒”尤為引人關注——龍羊峽冷水三文魚經香港食品安全檢測,剔除傳統土腥味,融入粵式陳皮吊鮮工藝,這道菜品的誕生倒逼青海水產養殖業建立國際級凈化標準。“現在每尾三文魚的養殖水質數據都上傳至區塊鏈,出口歐盟的通關時間從72小時縮短至24小時。”青海三文魚養殖標準化改造后,企業利潤率逐步提升。
“未來,青海要借助北京‘超級樞紐’和香港‘超級聯系人’的優勢,構建‘產地直供—平臺賦能—終端零售’的全鏈條產業生態,系統推進青海‘家宴’品牌標準化、連鎖化發展,推動青海綠色有機食材走進國內外中高端市場,讓‘中華水塔’的生態之美、‘民族團結’的人文之美通過‘家宴’美食傳遞全國、閃耀世界。”省商務廳負責人在拉面文化訪談活動上表示,青海“家宴”在香港的成功推廣,不僅豐富了兩地間的美食文化交流,也為青港兩地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搭建起新的橋梁。同時,推動青海“美食”開枝散葉,吸引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青海、了解青海。
伴隨著香港與青海區域經貿與文化交流的日益緊密,政策賦能的“乘數效應”也助力青海特色產業不斷升級。商務部將青海拉面納入“2025年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重點項目,重點扶持其標準化體系建設;國家民委批復設立“拉面產業民族團結示范基地”,支持跨民族創業培訓;青海出臺《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建設方案》,明確2027年前實現“家宴”食材100%有機認證。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青海特色餐飲品牌取得明顯成效,通過美食將生態保護、產業升級、民族融合有機統一,進一步打造青海“家宴”品牌,促進青海餐飲業標準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為全國餐飲業高質量發展貢獻青海樣本。
“原來拉面里有這么多民族的故事!”“青海的三文魚這么好吃!”三天的首發活動落幕時,有收獲,更有期待,青海用特色美食連接起高原與都市、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在北京首發活動上,青海省拉面產業行業協會與青海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共同主編的《青海拉面店(館)等級劃分評比規范》《青海拉面制作技術規范》《青海拉面技能大賽競賽規范指南》,以及《青海拉面Ⅵ系統在門店應用的規范化實踐與管理指南》四項團體標準正式發布。這一系列標準的出臺,標志著青海拉面產業在規范化、標準化方面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青海拉面產業的現代化轉型注入新的活力。
從香港的維多利亞港到北京的長安街,從多民族的共同耕耘到首都餐桌的熱烈反響,從專項行動到產業標準,兩場“家宴”串起的不僅是地域空間,更是從民族文化到消費市場的價值升華。青海拉面的碗里,裝著三江源的純凈水土、多民族的千年智慧,更承載著“一帶一路”的合作愿景。從“地方小吃”到“產業名片”,青海拉面的蛻變之路,正是青海擴大開放、促進融合的生動實踐,借著這碗跨越山海的面條,終將讓世界讀懂青海!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