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民和縣最鮮明的底色
桃花盛開
管護巡護
林中休憩 圖片均為通訊員石延壽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春雨貴如油,滋潤萬物生。
4月11日午后,一場春雨悄然降臨,將民和縣城洗滌一新。歷經冬季的沉寂,縣城道路兩旁的綠化帶煥發出翠綠的生命活力。漫步黃河畔、山野間,一眼望去,一株株老樹換新芽、新枝吐嫩綠,一簇簇桃花灼灼其華、嬌艷欲滴。
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地處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海拔低、氣候好,是青海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主產區,素有“瓜果之鄉”的美譽,是蘭西城市群重要的“菜籃子”“果盤子”。
民和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為抓手,發展以林果產業為主導的經濟林綠化,不僅提升了地區的綠色顏值,更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十里桃花映紅農旅融合路
一年一度的桃花旅游活動即將來臨,馬場垣鄉下川口村的桃花源景區內人聲鼎沸,三三兩兩的桃花競相綻放,游客賞花拍照,品嘗特色美食,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饋贈。
李梅蘭在自家桃園旁的攤位上忙碌著,她用麥草煨起火堆,燒好的焜鍋饃饃香氣撲鼻,很快就售罄了。“這些天還好,游客還算少的,一個人能忙活過來。”李梅蘭告訴記者,去年游客最多的時候,一天賣掉1500多個焜鍋饃饃,掙了1500多元。
李梅蘭擺攤的地方緊挨著自家桃園,不足一畝的園子里栽種著五六十株桃樹,桃花含苞待放。園子里還有一棟小木屋,緊挨著桃花源景區主干道,用于存放面粉及和面機。
下川口村村委會主任楊雙紅介紹,村里種植桃樹歷史悠久,從二十世紀就有成片種植的桃樹,歷經多年,種植面積不減反增,“村里有6600畝地(1畝≈0.0667公頃),其中種植果樹的就達到了3600畝,桃花源景區就有2600畝,種植有桃樹、蘋果樹、梨樹,果樹開花和采摘期間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2021年,下川口村依托政府項目,更新換代31000株桃樹,并在田間地頭修建70棟小木屋,租賃給村民使用,開展多業態經營項目,租金每年1000元,交滿5年后不需要再繳納費用,可長期使用。
漫步在桃花源景區的田間地頭,記者發現除了政府搭建的70棟小木屋外,村民在自家地頭支起攤位,或自主經營,或租賃給鄰村村民,這樣的攤位有上百個,既有濃郁生活氣息的炕洋芋、煮玉米、烤紅薯,也有詩與遠方的露營星空帳篷、火鍋。
“這些年,隨著民小公路的建成通車,游客爆發式增長。背后的原因是生態環境的變遷,以前沒種上桃樹時,光禿禿的山上沒人來,尤其是春天,刮一場風,滿嘴都是土。”楊雙紅說,如今不僅游客多,商販更多。
與李梅蘭不同,今年63歲的王中奎,一心撲在自己的桃樹上,小木屋成了老兩口日常居所。“果園這邊,5畝的林果,掙了8萬元,賣茶水掙了5000元,付出的人工成本還比種地少。”王老漢算了一筆賬,今年索性將家里的耕地租出去后,一心撲在桃樹上。
桃園里,王中奎邊走邊看,粗糙的手掌撫過年輪密布的樹干,“這棵樹已經40多歲,這棵樹才3歲,等到老樹結不出果子就要砍掉,小樹苗就會汲取老樹的營養,迅速生長。”
“桃子成熟后,不需要自己出售,田間地頭旅游采摘的基本上就可以賣完。”王中奎的身后,“一畝果十畝田”的諺語化作了漫山遍野的致富希望。
荒山種出“立體經濟”鏈
春天,萬物生長的季節。
驅車盤旋至隆治鄉李家村,紅灘寺山坡上,4米行距的蘋果苗整齊列隊,白色花苞在春風中輕顫,果農穿梭在林間施肥、除草,形成一幅春日農作的圖景。
站在山腰一眼望去,光禿禿的紅山煥發出絲絲綠意,村黨支部書記李玉忠指著山上的蘋果林告訴記者,“山綠了,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上個世紀,這片山地還是村里的水澆地,后來水源中斷,水澆地變成了山地,地里的收成一年不如一年。”李玉忠說,后來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時,這片山地種上了野山杏、云杉。
然而,缺水的問題一直存在。早些年,退耕還林有補助,每年村民會補栽補種,確保林木覆蓋率。這些年,退耕還林補助停發,加之缺水和缺乏管護,林木成活率不高,只是零星長著幾棵樹,更遑論綠水青山。
2024年鄉村振興項目中,李家村利用項目資金166萬元,重新平整土地,修建蓄水池,栽種蘋果樹,150畝(10公頃)的果園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我們以村委會的名義,以每畝50元的價格從村民手中流轉林地,栽種蘋果樹后承包給第三方,每年分紅。不僅綠化了荒山,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增加了村民收入。”李玉忠說。
承包果園基地的李三勇,也是李家村人。早些年在村里發展養殖,妻子在縣城經營水果銷售店鋪,幾年下來有了一定的積蓄。這兩年隨著牛羊肉市場波動,李三勇出售了所有牛羊,發展種植業。
“去年新栽種的蘋果樹苗已經有一人高,成活率達99%,有些樹上還結了一顆蘋果。再過兩三年,蘋果樹高產時,根本不愁銷路。”李三勇說。
果園基地新栽種的蘋果樹行距達4米,株距達1.6米,整齊排列在荒山上。李三勇計劃在行距的空隙地上種植西瓜,7月西瓜豐收后,果園基地內再養殖2000只雞,既能除蟲,又能施肥,還能增收。
隆治鄉蘋果種植歷史悠久。目前,全鄉種植蘋果面積1000多畝,梨樹1600多畝,黃桃500多畝,全鄉以林果產業為主導,加快推進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從林果種植、水果加工、鄉村旅游形成完整的林果產業鏈。
“我們今年還實施了200畝的蘋果種植項目,鼓勵村民在房前屋后、田間地頭種植果樹,增加收入。”隆治鄉黨委書記王承樹說,隆治鄉林果產業的發展,既實現了綠水青山,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又實現了金山銀山,百姓依托林果產業及延伸產業鏈,實現就業增收。
古樹林下長出“黑金”產業
“前人栽樹后人享”,這句話在西溝鄉復興村得到完美詮釋。
在西溝鄉復興村,有一片占地面積250多畝的村集體林地,是上個世紀栽種的生態林,如今已經林木繁茂。
林地旁,青海綠寶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食用菌菌棒加工車間內機器轟鳴,玉米芯、麩皮等原料經過粉碎、攪拌,變身食用菌棒。
“這里氣候冷涼,特別適合種植食用菌,加上良好的自然環境,食用菌品質口感都要比溫室大棚內種植的食用菌好,出售價格也會更高。”青海綠寶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鴻昌說。
其實早在2013年,李鴻昌就流轉承包了村里這片林地,承包期限為30年。起初,李鴻昌在林地發展林下養殖,養了很多牦牛。林地旁就是巴州河,由于靠近水源,沒過幾年,李鴻昌經營的林下養殖被叫停。
這兩年,李鴻昌盤活流轉的林地,發展林下種植,“這里除了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更主要的原材料收購方便,制作菌棒需要的玉米芯、玉米面、麩皮等材料可以從周邊群眾手中收購。”
李鴻昌計劃5月初開始在林地投放菌棒,面積有30畝左右,菌棒擺放三層,預計20萬棒。菌棒擺放三層不礙林木生長,廢棄菌棒直接還田肥林,林下種植,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讓閑置的林地煥發新的活力,讓綠水青山轉化為群眾的“金山銀山”。
依托食用菌種植,當地群眾增收渠道越來越寬,土地流轉和廠房租賃的收入,還有村民務工的收入,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
“食用菌采摘時,用工都是當地的村民,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李鴻昌說,每年用工支出的工資達到30萬元。
今年林下種植食用菌成功后,李鴻昌計劃帶動當地更多農戶參與到林下食用菌種植產業,李鴻昌制作菌棒后發給村民在自家林地種植,并提供后期的技術指導,食用菌采摘后由青海綠寶源農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收購,讓當地百姓有更多的參與感,實現增收。
近年來,民和縣立足資源稟賦和氣候環境,利用林下土地資源,積極推進林下中藏藥材和食用菌種植,實現農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鋪就林下綠色發展新路子。
如今,從黃河谷地到旱塬深山,民和縣用“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實踐,書寫著新時代的“山海經”。當老桃樹與小樹苗共生共榮,當蘋果園與跑山雞和諧共處,當古樹林與食用菌相得益彰,這片土地正以綠色為底色,繪就鄉村振興的多彩畫卷。正如老鄉們所說:“護好生態飯碗,金山銀山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