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 3月27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宗加鎮,靜謐的草原仍被殘雪覆蓋,一片銀白。風雪中,走進鐵奎村牧民賽日格楞家的畜棚中,棚內彌漫著緊張又期待的氣氛。
只見大家神色專注,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他們在為迎接新生命做著最后的準備。半個小時后,一聲稚嫩的“咩”叫聲打破了寧靜,一只濕漉漉的小羊羔在眾人關切的目光中誕生,開啟了它在這片廣袤草原上的生命旅程。
賽日格楞望著這只新生的羊羔,又將目光投向不遠處草料堆積如山的草棚,臉上洋溢出幸福與滿足的笑容:“這是今年接生的第58只羊羔了!自從萬只藏羊項目的草棚和畜棚建成,我再也不用提心吊膽,生怕小羊羔會在嚴寒中夭折,也不用為草料短缺而發愁。政府這個好項目,可幫我們牧民解決了大難題,F在的日子,比酥油茶還要香吶!”
2024年,都蘭縣精準錨定高原特色生態農牧業大縣的發展定位,全力推進藏羊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宗加鎮積極響應,精心組織實施萬只藏羊生態養殖基地建設項目。
據了解,宗加鎮在該項目上共投資935萬元,這筆資金精準投入到改造提升154座畜棚以及新建207座草棚的建設中。隨著項目建成,全鎮防災保畜能力得到質的飛躍,不再受困于惡劣天氣對畜牧業的威脅。不僅如此,該項目還成為帶動當地牧民增收致富的強勁引擎,成功帶動306戶牧民群眾,實現戶均增收1.4萬元。一座座整齊排列的棚舍,已然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聚寶棚”。
當賽日格楞一家沉浸在萬只藏羊生態養殖基地項目帶來的喜悅時,另一邊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內同樣也是一片繁忙景象,枸杞種植戶手持剪刀,動作嫻熟地為一棵棵枸杞樹卸下冬日沉重的“舊裝”,讓它們煥發出蓬勃生機。
“初春是枸杞栽培管理的關鍵時期,春季休眠期修剪直接關系到枸杞樹形的培養,對枸杞的產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村黨支部書記李顯業介紹道。
為推動枸杞產業提質增效,宗加鎮積極借助都蘭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個集生產、加工、物流、科研、種植示范等功能于一體的廣闊平臺,帶動農戶加入有機枸杞種植行列,持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管理體系和經營體系鏈條,讓枸杞種植的產業鏈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黃金鏈”。
“近兩年,在政府的引導下,大家的觀念轉變了,從以前一味追求產量,到現在明白了枸杞質量更加重要,產業園建成后,銷路不愁了,我們的信心更足了。”種植戶劉海萍說。
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土地,同樣還擁有緊鄰國道、交通便捷的顯著區位優勢,得天獨厚的條件為宗加鎮開辟了全新的發展路徑。
在109國道旁,一排排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小院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輛輛貨車接踵而至,艾斯力金村國道經濟服務區內車水馬龍、熱鬧非凡。
說起艾斯力金村國道經濟服務區現在的繁榮,時間就要回溯到2018年。當時,艾斯力金村整村易地搬遷到了109國道旁,村子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完善基礎設施,增設新能源車充電樁、加水機等配套設施,著力構建起以餐飲、停車住宿、車輛維修以及民族特色工藝品銷售為核心的產業結構。
這一舉措催生出的國道經濟,讓昔日的純牧業村搖身一變,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振興試點村”。自從發展了國道經濟,艾斯力金村成功實現了從單一牧業向一三產融合的轉型。在國道經濟的帶動下,村民通過承包服務區的物業等方式增加收入,村集體經濟日益壯大,村民也擁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通往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宗加鎮立足自身豐富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積極探索形成以國道經濟為軸心的“321”產業發展“金字塔”模式。從曾經的“靠天吃飯”,到如今的“握指成拳”,這座曾經略顯閉塞的牧區小鎮,正以蓬勃的姿態,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