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廉福章是個能沉到基層的干部,也是個經濟型的領導干部,他貫徹政策不遺余力,既有謀略、有想法,還工作認真、扎扎實實。”這是身邊許多人的評價。
1979年,廉福章走馬上任,到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擔任縣委書記。那時海晏縣的農牧民群眾生活還十分貧困,為了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廉福章依托當地優勢資源,經過多次調研,決定在縣里辦個皮毛染色廠。
辦個廠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牧區辦個廠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當時的海晏縣財政捉襟見肘,而且縣里沒有辦廠的經驗。這時,一些領導干部有些舉棋不定,打起了退堂鼓。
但廉福章并沒有被眼前的重重困難而嚇倒,相反他鉚足了勁兒,數十次到州上、省上相關部門爭取項目。在克服重重困難后,終于,皮毛染色廠在海晏誕生,并逐漸有了經濟效益,也讓當地的農牧民群眾得到了實惠。
當年在海晏縣辦廠的曲折經歷,也為廉福章日后主抓全海北州經濟工作奠定了基礎。海北州資源豐富,“黃”有黃金、菜籽油,“白”有石棉、羊毛,“黑”有煤炭,在擔任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副書記期間,廉福章主抓經濟工作,為了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出一條適合海北發展的特色路子,他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層調研,鞋子走壞了一雙又一雙。
扎扎實實調研,尊重實際決策。1984年,廉福章到祁連縣對發展石棉生產問題進行調研。那時,祁連縣石棉礦有兩個礦間,他不顧危險,氣喘吁吁地帶領調研組親自上到礦間,實地查看。當看到礦石先要從山上運到山下,然后才能拉到礦上,而且每車的礦渣要占到70—80%時,廉福章說:“這樣成本太高了,我們應該考慮能否在山下建一個磁懸廠,抓緊時間估算一下成本。”最終,磁懸廠也因估算出的成本太高,而放棄籌建。兩個月的蹲點后,廉福章寫出了《關于發展祁連石棉工業的調查報告》,報告說“必須扎扎實實地抓富集性選礦,提高礦石含棉率;抓挖潛改造,擴大生產能力;抓礦山建設,理順采掘關系;抓產品質量,做到信譽第一,爭取更多用戶……”
除在海北州蹲點調研外,廉福章還積極走出去考察調研,千方百計尋找海北經濟發展的路徑。
帶隊到無錫考察時,看到無錫的紡織業特別發達,他竭力向對方推薦海北豐富的羊毛資源,并邀請對方到海北投資毛紡、石棉產業。
考慮到州上企業生產缺技術,缺人才,廉福章想出了“與高等院校合作”這關鍵一招,并親自去青島,與青島化工學院商議“共建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等合作,代表海北州委州政府與青島化工學院簽訂了《關于共同開發海北州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協議書》。
在他的推動下,海北州化工廠、制藥廠、毛紡廠等一批企業相繼投入生產,海北毛毯走俏全國,“六味地黃丸”供不應求,全州掀起“抓生產、抓經濟”的熱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