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6月25日,走進位于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尖扎灘鄉來玉村的易地扶貧搬遷點,環顧四周,兩旁綠松挺直,野花隨風搖曳,修建完畢且漂亮大氣的黃河民宿正在營業。進入村子的搬遷區,一排排花園式房屋用圍欄分成別致的家庭院落,顯得緊湊又溫馨,干凈的水泥路延伸到村民家門前。
“噠噠噠……”跟隨來玉村第一書記青措,我們來到村里的達格瑪寶服裝廠,幾名婦女正忙著挑選布料、量好尺寸、制作校服……
“最近校服生產情況咋樣,能按時交付嗎?”青措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最近工廠的生產運營情況。
“青措書記,您放心,目前已完成一千四百多套。現在大家每天都加班加點生產,保證這批校服按時交貨。”村民多杰措臉上充滿著自信。
青措滿意地點點頭:“家門口開起了服裝廠,我們村的大多數婦女來到這里工作。既掌握了技能,又能顧家,一舉兩得,你瞧,大家的精氣神多足啊!”
青措告訴記者,很多婦女剛來這工作時,甚至連縫紉機都沒見過。青措到江蘇南京,青海海東、海北等地邀請老師為婦女們培訓縫紉技術。大家踏實肯干,很快便學會了服裝制作。
“就拿多杰措來說,來這之前從沒做過衣服。慢慢地,能做一些簡單的圍裙、袖套、馬甲。現在,能夠承擔衣服口袋的制作。要知道,衣服口袋做工是最復雜的,特別考驗人的細致與耐心。”現在,多杰措越干越熟練,從剛開始一天只能縫制20個到如今二百多個,她的速度不僅跟上了,做工的質量也越來越好,這份工作讓多杰措每個月在家門口創收3000元。
在青措看來,村民們正是因為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搬離了大山,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他們的生活才越來越有獲得感、滿足感。
“來玉”在藏語里的意思是“大山的背后”。曾經的來玉村地處淺腦山區,是一個農牧結合的村落。來玉村山高路遠,基礎條件薄弱,行路難、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這“四難”成為困擾當地群眾的突出問題。
想起在山上居住的時光,青措有一肚子辛酸:“以前沒有交通工具,村民蓋房子的水泥、磚瓦都要靠毛驢馱上去。在來玉,流傳著一句俗話,‘水是借的、奶是給的’,意味著水比牛奶貴,村民們用水需要到大山深溝里用毛驢馱水,來回一趟就要兩小時。來玉村離尖扎灘鄉40公里,離尖扎縣要60公里,加之路不好,沒有像樣的交通工具,更別提群眾就醫和孩子上學了。”
昨日的來玉村一去不復返。2018年,尖扎縣委、縣政府按照“山上問題,山下解決”思路,在來玉村實施脫貧攻堅易地搬遷措施,整村搬遷99戶380人,先后投入資金2547萬元在新村址新建安置住房,配套飲水、供電、硬化道路等,修建村級綜合辦公服務中心。新建的廣場、公園、觀景長廊、籃球場、兒童游樂園滿足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綜合辦服務中心內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家書屋等,滿足了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搬遷后的來玉村距縣城6公里,靠著依山傍水的優勢,打造起“黃河民宿第一村”,形成“多業共生、多輪驅動”五大特色產業,即旅游業、光伏產業、民宿產業、采摘業、服裝加工廠。來玉村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的好路子,村民就地實現就業增收致富的目標,生產生活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黃河邊的小村落真是名不虛傳,民宿小院融合了江南風情和藏式風格,真的很特別!”來自浙江的游客袁薇雯不時拿手機定格美好時刻。徜徉在黃河之畔的民宿長廊,青山綠水的黃河美景映入眼簾,耳邊緩緩的風夾帶著鳥鳴,此番景象,好不愜意。
“第一次來尖扎,大家走到黃河邊,看到這番景象,都忍不住感嘆‘黃河水怎么這么清澈?這景色太美了!’在一聲聲的贊美和感嘆中,我們就決定了要在來玉村發展民宿旅游產業。”黃河民宿第一村總經理蔣琴玲笑意盈盈地說。
有了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政府的積極引導,2021年,來玉村民宿旅游項目動工建設,2022年夏天正式開業。
“我們有5棟小別院,都要提前一個星期預約,最有特色的三進院,要提前20天預約。”蔣琴玲說,隨著暑期旅游黃金季的到來,民宿迎來入住小高峰,預定的不僅有省內周邊市縣的游客,還有浙江、江蘇、北京等地游客。
黃河民宿第一村的打造也解決了當地群眾的收入問題。為幫助當地群眾就業,公司出資50萬元,援助來玉村10戶村民打造藏式農家院,旺季到來時,吸納周邊村勞動力30人至40人,發展旅游業的同時為群眾提供廚師、服務員、導游等就業崗位。
行走在來玉村整齊的村舍巷道,可以看到家家戶戶的房頂上都安裝了7.8千瓦光伏設備,按照“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模式,光伏電板可以為村民每戶每年帶來四千多元的收益,讓村民多了一份“陽光收入”。此外,黃河沿岸的9.2公頃土地種滿棗子、杏子、桃子、李子等十多種果樹,成片的經濟林成為來玉村發展的新引擎。
如今的來玉,多重產業并駕齊驅,同向發力,鄉村振興的美景在黃河邊鋪展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