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電碳追蹤 智擎“雙碳戰略” 青海新聞網" > 青海電碳追蹤 智擎“雙碳戰略” 青海新聞網" />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天更藍了、地更綠了、水更清了……”
進入新時代,為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全省各地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統籌產業結構調整、生態保護優先,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美麗青海不斷從藍圖變為現實。行至云巔,俯瞰整個神州大地,青海版圖的“顏值”越來越高、“氣質”越來越好。
探其究竟,是青海綠色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是青海綠色低碳行動的持之以恒,更是青海綠色低碳動能的全員推動!
中國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如火如荼……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已成為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而青海面對這道發展必答題,豐富作答內容,其中就有利用數字化及算力平臺給出的降碳智慧解法!
為能耗“畫像” 為治理建言
在現實生活中,一幅唯美的人物肖像近景藝術照,能將人物的寫實與藝術唯美生動展示出來;在二進制世界,一幅多維度的能耗精準畫像,能將青海經濟社會用能多模塊細致展示出來。
4月2日,在位于西寧市海湖新區的青海省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調度中心,其大屏上動態顯示著全省風電、光伏發電、水電等各類清潔能源的發電量及重點用能企業能耗變化情況。
隨著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運維專責王軍業在電腦鍵盤上的敲擊,一幅界定好時間段、具體企業的設備運行、能源消耗等生產全流程數據“畫像”在全域多維度能耗監測平臺上生成。
直觀、簡明、實時、細致,是對這幅能耗“畫像”的總結。
“公司積極對接政府有關部門,收集基礎能源生產數據,同時構建電能分析模型、電碳分析模型,按月測算全省區域、產業、行業和641家重點能耗企業能源消費及碳排放數據,形成全省能碳數據資源池,為企業提供能耗和碳排放監測分析服務,支撐政府雙碳工作。”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所屬青海綠能數據有限公司“雙碳”業務管理專責牛雪瑩介紹。
2024年2月,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綠色創新思維推動下,深挖電力數據價值,啟動了全域多維度能耗監測平臺建設項目規劃工作,讓“算電協同”照進現實。
牛雪瑩介紹該平臺說:“針對不同類別企業的特點,我們構建了能耗設備效率、清潔能源消納量等36項指標評價模型,實現了對全省多維度能耗的精準畫像。”
當然,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工程人員還會基于平臺按周期對全省重點用能企業的碳排放情況開展在線監測和趨勢研判。據此生成的《基于電力數據的青海省能耗和碳排放監測快報》,能為省政府掌握全省能源消耗、碳排放情況等提供數據支撐。當然,該報告在全國電力系統僅此一份,創新示范效果不言而喻。
目前,青海全域多維度能耗監測平臺已集成能源消費、能效評估、能耗溯源等6個方面,包含綜合監測、用能評價、能耗平衡等7類38項業務功能的監測體系。平臺可對全省3大產業7個行業的641家能耗企業開展多維能源消費監測分析及預警。
為能效“把脈” 為企業減排
4月2日,在青海互助金圓水泥有限公司智能化中央控制室,監控大屏上實時顯示著各種分析柱狀圖,這些柱狀圖正是企業水泥生產全流程能效圖譜。
這是青海省清潔能源和綠色算力調度中心結合企業生產需求從能效管理方面入手,在水泥生產線上加裝用能檢測設備,并結合DCS過程控制數據、質量數據等信息的綜合管控一體化系統。通過該系統,對生產、機、電、工藝、質量各個生產環節的用能進行綜合分析和管控,優化成本,節能降耗。
水泥行業是一個高能耗產業,隨著國家《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的實施,以及在“雙碳”+“雙控”政策下,水泥降耗勢在必行。
“3號窯爐的二次風溫較理論值低47℃,系統建議調整運行參數。算力技術分析能耗數據,它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肯定是傳統人工統計方式所比不了的。”青海互助金圓水泥有限公司生產負責人楊存喜展示了工藝優化方案。
智能工業生產綜合能效管理系統不僅能生成各工序能耗對比熱力圖,還能自動推送工藝優化方案。“如果采用系統建議實施改造,企業的綜合能耗可下降1.05%。”楊存喜說。
全域多維度能耗監測平臺通過劃分省級、市州級、區縣級、園區級和企業級,構建了對能源類、能耗類、可再生能源類及碳排放類數據的監測、分析指標,針對不同客戶實際需求提供節能減排數據支撐。
西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與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將零碳園區智慧雙碳監測平臺引入園區。平臺覆蓋光伏鋰電全產業鏈企業,按月進行電碳測算,為企業碳排放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助力園區搭建企業碳管理體系。
2024年7月至今,全域多維度能耗監測平臺已完成青海全省641家工業企業的能耗監測分析,累計提出節能建議38條。
如今,耗能行業的節能減排思路越來越向著集約化、科學化前行,在青海借力數字算力,各能耗企業正在積極實現提檔升級。
為能源“添綠” 為發展注資
在青海當“電碳算力”遇到“綠色金融服務”,一場能源綠色變革為降碳企業注入了真金白銀,更為企業綠色轉型增添了無形的動力!
2024年10月15日,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與中國人民銀行青海省分行聯合發布了《青海省銀行業利用企業電碳賬戶開展金融業務管理規范》。這是全國首個金融領域電碳賬戶管理規范。該《規范》從“碳排放+綠電使用”維度確定了6個電碳賬戶指標,對碳評價標識應用、碳賬戶報告模板、碳測算數據需求表等模塊進行規范統一,規定了銀行企業電碳賬戶開立、管理、測算、評價和應用等內容。
2025年3月,青海省金融學會發布了《青海省可持續掛鉤貸款服務指南》,隨后,工商銀行青海省分行積極響應,篩選符合條件的目標企業,一周內落地青海省首筆可持續掛鉤貸款——“科創(綠色)e貸”900萬元。
第一筆貸款企業青海利亞達化工有限公司財務總監張永祥說:“工商銀行的客戶經理主動找到我們企業,介紹他們的碳減排可持續掛鉤貸款。企業正好也需要資金支持,而且我們在日常生產工程中就很重視節能減排指標,再根據國網電力的用能診斷報告,銀行為我們優惠了貸款利率,一年節省9萬元的利息。我們綠色發展也更有底氣!”張永祥說,有了國網公司和銀行的降碳認可,今后不論國際、國內市場產品也更具競爭力。
這場銀行與企業間的良性互動,其中的橋梁正是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
“全省碳排放監測服務平臺能綜合企業微觀用能數據和產量數據,形成涵蓋產業電量、行業形勢等內容的用能診斷報告,為金融機構提供碳排放數據和碳減排數據支撐。”青海綠能數據有限公司負責平臺推廣的市場運營中心負責人郭樹鋒說。
今天的青海從電碳賬戶、碳金融、企業碳資產管理,再到輔助碳交易等,一條綠色降碳鏈助力青海相關產業綠色低碳轉型。
以電力為基,以算力為媒。在青海,一場關乎新質生產力的、更加深刻的綠色變革正在如火如荼地發生……
手記:數字重構人與自然關系契約
在人類文明與自然生態的博弈史上,智慧化技術正悄然開啟全新的對話維度。當工業文明的線性發展模式遭遇生態閾值,智慧化轉型為發展提供了新的治理體系,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又一解決方案。
智慧化技術的關鍵在于創新減排手段。傳統減排手段受限于物理世界的邊界,而數字技術將城市、工廠、電網映射為可計算的動態模型,使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在二維世界公開透明。機器學習算法通過解讀海量數據,在發展變化的系統中識別出隱性規律,讓碳足跡管理從經驗驅動轉向預測治理。這種時空解讀能力,讓千里之外的社會發展與生態保護同頻共振。
今天,工業經濟的齒輪仍在轉動,但驅動它的不再是冒著黑煙的蒸汽機,而是流淌著代碼的智能中樞。青海戈壁灘上,光伏海洋中,數字技術時時刻刻捕捉著每一塊光伏板的微妙變化,將故障定位精度提升至毫米級;千里之外,數字大腦對光伏板的運轉全程消息掌握;青海地下1100米的礦井下,每個采礦工序、人員定位、氣體含量等智慧大腦全盤掌握且調控有序……這些嵌入了數字靈魂的工業裝置,正在突破物理法則的約束,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站在數字文明的門檻上回望,智慧化助力降碳的本質是文明形態的進化。它既非對工業文明的簡單否定,也不是技術至上的盲目崇拜,而是通過重構數據、算法與自然的關系,培育出新的生態倫理。當虛擬電廠的智能調度讓西部光伏與東部負荷精準匹配,當建筑材料的碳封存能力與城市規劃在數字孿生體中耦合驗證,我們終于領悟:真正的可持續發展,在于讓技術文明重新習得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在比特與瓦特的交響中,譜寫人與自然和解的新篇章。
此時此刻,這場靜默的變革,正在重塑的不只是碳排放曲線,更是文明存續的底層邏輯。數字是技術更是手段,它正在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契約,同時,人與自然也在更加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