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家公園看青海:壯闊的自然畫卷 青海新聞網" > 從國家公園看青海:壯闊的自然畫卷 青海新聞網" />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歷史的演進,總會在每一個重要的時刻、重大的節點、關鍵的事件上充分印證著光陰的變遷。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體制試點任務全面完成并通過國家評估驗收,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批復創建,昆侖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科考工作全面啟動,初步建立自然保護地新體系,生態文明高地建設高開高走……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力度之大、工作之實前所未有,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下,全省上下堅決扛起生態保護重大政治責任,把三江源保護作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承擔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繼續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努力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上走在前頭。
海晏河清成為鮮明的生態標識
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不僅賦予了青海美名,也賦予了青海責任擔當。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華水塔”,坐擁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三江源、祁連山,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青海湖,而且這里還有普氏原羚、藏羚羊、雪豹等高原特有珍稀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園,其在全國乃至全球生態安全中十分重要。
俯瞰青海大地,這里是亞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最集中的地區,長江、黃河、瀾滄江均發源于此。
當一滴滴冰川融水匯聚成河自大地奔涌而出,當全省地表水年均出境水量從過去的600多億立方米增加到900多億立方米,承載著堅定不移做好“中華水塔”守護人的擔當和使命,青海兒女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踐行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承諾,海晏河清也成為青海鮮明的生態標識。
敢為人先、大膽創新,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中,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創優的蝶變——
理順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機制,打破“九龍治水”和執法監管“碎片化”藩籬,理順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采取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把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作為整體生態系統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用積極的行動,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形成了“九個一”三江源模式。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青海畫卷
站在重要的時空節點,不由感嘆,青海在全國率先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圓滿完成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園,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通過國家評估驗收,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工作正式獲批,昆侖山國家公園前期工作扎實推進,這一系列提氣亮眼的成就,標志著青海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國家公園建設高質量推進過程中,凝結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和關懷厚愛,也凝聚著全省上下的辛勤付出。
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沙龍灘管護站的生態管護員們,堅守在海拔4000米之上,以堅強毅力戰勝嚴酷自然環境,守護著八一冰川。
攀上海拔4610米的牛頭碑,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管護員索索拿起望遠鏡舉目四望,高聳的雪山,遼闊的草場,如鏡的湖面,還有一群群奔跑的藏野驢……他拿著本子認真記錄。索索右臂上鮮紅的“生態管護員”袖章既是驕傲,又是沉甸甸的責任。
如今,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創新建立“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1.72萬名牧民持證上崗,每年可增收2.16萬元,帶動了就業穩定了收入。同時,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引導扶持牧民群眾以多種形式開展經營活動,加快發展瀾滄江源園區昂賽雪豹觀察自然體驗等特許經營項目,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共贏,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筑牢生態屏障大美青海生機勃勃
特殊的地理地域成就了青海大地上珍貴且特殊的自然稟賦,青海也必須擔負起重大使命,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堅決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今天的青海,生態環境持續向好。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57.8%,重點沙區實現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根本性轉變,全省濕地保護率達到64.3%,濕地面積穩居全國首位,野生動物棲息環境顯著改善,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藏羚羊由最低時的不足3萬只恢復到7萬多只,普氏原羚從300多只恢復到2700多只,三江源、祁連山雪豹種群數量恢復性增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碧波蕩漾的青海湖亮起“大美凈好”新形象,長江、黃河、瀾滄江源源不斷地將源頭清水輸送至下游地區。
595萬名青海兒女,無論身處何地,都能感受到生態環境的明顯變化、持續向好,天藍地綠水清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從湟水河畔到三江源腹地,從青海湖畔到祁連山深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采取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政策,執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標準,落實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措施,生態保護成效日益顯現。林草生態系統功能穩步提升,全省森林覆蓋率達7.5%,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大美青海生機勃勃。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今日青海,實現了生態保護、環境美化、群眾增收、區域發展共贏之美景。